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腰椎棘突间相关区域的解剖学测量,设计一种适合国人解剖特点的经皮腰椎棘突间非融合内固定器。 方法:对12具正常国人尸体标本T12-S1段脊柱的棘突区域进行解剖学测量,测量:棘突长度、棘突厚度、棘突基底高度、中立位下棘突间距、过屈位下棘突间距、过屈位下棘突顶距。测量各解剖结构时,连续测量3次,取其均值。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t检验。参考有关文献及测量数据,通过相关软件设计出新型腰椎棘突间非融合内固定器图纸,联系厂商生产出样品。 结果:所测数据满足正态性分布。(1)棘突厚度:腰椎的所有棘突厚度均前部最大,中部最小,且各部均下缘>中央>上缘,仅L5特殊,中部和后部的上下缘薄,中央厚。相邻上位腰椎棘突下缘厚度普遍大于下位腰椎棘突上缘厚度,男、女指标数据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棘突长度:男女均以L3最长,男性:上缘(26.11±2.01)mm,中央(24.37±1.52)mm,下缘(21.46±1.02)mm。女性:上缘(21.65±0.64)mm,中央(21.04±0.66)mm,下缘(20.11±0.71)mm。L5最短,男性:上缘(21.15±1.15)mm,中央(19.81±0.27)mm,下缘(18.56±1.11)mm。女性:上缘(19.30±0.82)mm,中央(18.70±0.83)mm,下缘(18.19±0.80) mm。所有棘突长度均上缘最长,下缘最短,且相邻上位腰椎棘突下缘长度普遍小于下位腰椎棘突上缘长度。男、女指标数据对比分析,除L2下缘、L4下缘、L5下缘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棘突间距:男性:L2-L3最大,前部(12.67±0.57)mm,中部(12.08±1.32)mm,后部(10.28±1.28)mm,L4-L5最小,前部(7.86±1.51)mm,中部(6.88±1.40)mm,后部(6.24±1.46)mm。女性:L1-L2最大,前部(9.65±1.02)mm,中部(9.35±1.12)mm,后部(8.90±1.19)mm,L4-L5最小,前部(6.67±0.97)mm,中部(5.90±0.62)mm,后部(5.57±0.57)mm。棘突间距值男性从L2-L3以下,女性从L1-L2以下,均前部最大,后部最小。仅L1-L2中部、L2-L3前部、中部、后部的棘突间距值有性别差异。(4)棘突基底高度:L2最长,男(25.58±2.19)mm,女(21.87±1.19) mm, L5最短,男(18.39±1.19)mm,女(15.56±1.18)mm,男女从L2以下,长度均逐渐减小。男、女指标数据对比分析,除L4指标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过屈位棘突间距:男性L2-L3最大,前部(17.80±0.47)mm,中部(17.49±0.85)mm,后部(16.87±2.01)mm, L4-L5最小,前部(12.35±1.25)mm,中部(12.17±1.33)mm,后部(12.05±1.73)mm。女性L1-L2最大,前部(11.27±1.33)mm,中部(11.00±1.61)mm,后部(10.63±1.35)mm, L4-L5最小,前部(8.25±1.45)mm,中部(7.77±0.95)mm,后部(7.43±0.79)mm。棘突间距值男性从L2-L3以下,女性从L1-L2以下,均前部最大,后部最小。男、女各指标数据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过屈位棘突顶点距:男性:后部>前部>中部,L4-L5特殊,前部>中部>后部。女性:中部>前部>后部,L1-L2特殊,后部>中部>前部。男、女均L1-L2顶点距最大,前部(男67.01±0.08)mm,(女54.69±1.93)mm,中部(男64.12±3.95)mm,(女57.01±0.25)mm,后部(男68.39±3.43)mm,(女58.47±0.17)mm。男女各指标数据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数据反映了女性棘突较男性短、矮、薄的解剖学特点。根据上述解剖学测量数据并参考相关文献,设计制作出了一种适合国人特点的可以微创植入的新型腰椎棘突间非融合内固定器。 结论:1:本实验结果表明,所测正常国人腰椎棘突及其间隙的各项指标,数据均呈正态性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人腰椎棘突间区域的解剖学特点为设计适合国人的可以经皮微创植入的新型腰椎棘突间非融合内固定器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学依据。2:新型腰椎棘突间非融合内固定器械设计合理,使用简单,操作方便,符合腰椎弹性内固定技术理念,预计可有效弥补传统内固定系统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