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标本来源和临床科室分布情况,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比较不同来源分离菌株的耐药性差异,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利用噬菌体展示十二肽库筛选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铜绿假单胞菌优势抗原表位,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抗原的细胞定位,对铜绿假单胞菌抗原功能分类情况进行分析,为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疫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进一步得到具有潜在价值的疫苗。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346株,分析菌株的标本来源和临床科室分布情况,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所有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将菌株按分离地点住院部A座和B座分为I组和II组;按是否分离自ICU病房分为ICU组和非ICU组,分别比较各组对多种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收集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天津市第四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7-10天的患者血清28份,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入院体检者中健康成人血清30份,应用噬菌体展示十二肽库进行1轮阴性选择淘选和3轮生物淘选,通过ELISA方法选择阳性克隆噬菌体,对阳性单克隆噬菌体进行测序,与PAO1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抗原的细胞定位和功能分类情况。结果:1.346株铜绿假单胞菌半数以上分离自痰液标本,其次为尿液和分泌物,分别占19.7%和6.6%,血液和其它标本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2.0%和6.6%。346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中西医科(35株,占10.1%)、泌尿外科(34株,占9.8%)、老干部科(32株,占9.2%)、ICU(31株,占9.0%)、儿科(31株,占9.0%)、感染科(30株,占8.7%)和呼吸科(29株,占8.4%),其它科室如外科、神经外科、心脏内科、肾内科、心脏外科、新生儿科、神经内科等(比例在3%-5%)较少,散在分布。2.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最高,接近30%,其次为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在15%~25%之间,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在15%以下。3.自住院部A座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住院部B座高,自ICU病房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与非ICU病房耐药率无差别。4.经过3轮生物淘选后,产出/投入由2.8×10-7增至5.7×10-5,优势抗原表位噬菌体得到了明显富集。经ELISA方法选择得到30个阳性克隆单噬菌体,测序后得到12种序列。与PAO1基因组序列比对,得到673个蛋白,细胞定位分别为胞浆、内膜、浆周、外膜、胞外和未知,所占比例分别为49.3%、21.8%、5.9%、6.1%、1.5%和15.3%。所得蛋白按功能分为26类,各部位的蛋白与细胞功能一致。出现频率较高的基因为:pvdD、PA0758、phzFl。胞外和外膜蛋白为铜绿假单胞菌优势抗原。结论:本院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其次为尿液。临床分布科室主要是中西医科和泌尿外科。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最高。自住院部A座分离PA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住院部B座高,自ICU病房分离的PA与非ICU病房耐药率无差别。胞外和外膜蛋白为铜绿假单胞菌优势抗原,外膜孔蛋白OprE,脂蛋白YfiB,胞外多糖Pel及“分泌因子”类中的假单胞菌素可考虑用于今后疫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