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一个敏感而突出的话题。该现象产生的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然而,为“忠实”情结所困扰的译界对此总是横加指责,对其背后操纵力量及译者的良苦用心却漠然视之。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开始文化转向,各种崭新的翻译理论粉墨登场,其中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就是操纵派理论旗手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该理论打破了原语文本的神圣权威,提出翻译就是对原语文本的改写,并将译本置于译语社会文化系统中进行动态研究,探讨影响译者改写原作的操纵力量及译本在其中促进的文化互动。这一全新理论打开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也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有力的视角。本文即以改写理论为基石,并以庞德诗歌译作《华夏集》为个案,采取理论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分类描述和对照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内容和形式两大层面深入透析庞德如何受目的语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制控,造成了诗集中有意误译、个性化翻译、增删、改写的创造性叛逆,以期对这部译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最后客观地阐明了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存在的价值及其不足。通过研究,创造性叛逆在改写理论视阙下得到新的诠释与解读,本文也给予了庞德以及《华夏集》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和认识。同时,该研究也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为我们认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此研究分六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论文写作背景、该领域前人研究成果、本文研究目的进而引出正文。第二部分以回顾翻译史上的“忠实”翻译观开篇,继而探讨文学翻译性质,由此冲击了文学翻译中的“忠实”情结。进而追溯了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的来源并阐述了国内学者对此独到的阐释,同时指出本文作出的定义与研究对象。第三部分引入理论基石:改写理论,对该理论做了系统阐释,并结合丰富译例论述译者的文学观以及特定社会时期意识形态与诗学形态如何制约了译者实施创造性叛逆策略。第四部分是对庞德《华夏集》的个案分析,在对照原诗、费氏笔记和庞译基础上透析庞德改写原文背后的内外操纵力量及其运作。针对国内部分学者对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的质疑,第五部分结合《华夏集》的文化、历史意义辩证地探究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价值和影响,以期拓宽、加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第六部分为结论,总结全文,并指出本文研究意义及对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