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壳背景应力场研究是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地质力学研究和岩土工程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同时对探讨地震孕育机制也有重大的意义。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是欧亚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周围板块作用的影响,近代构造运动和变形强烈且形式多样。自上世纪以来,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再到后来的板块构造学和地幔柱学说,研究者在探究岩石圈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和力源问题的同时,逐渐把目光聚焦到岩石圈底部边界上。软流层作为岩石圈下部的结构层,其对地壳应力场的影响值得深入地探讨。本文从两种软流层作用模式出发,通过建立二维模型和中国大陆数值模型,以实际应力观测数据结果为约束,计算分析了受软流层影响下的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场。首先根据目前国内外对于软流层的认识,本文总结出两种软流层作用模式:推滑作用模式和拖曳作用模式。通过控制上、下结构层的相对运动速度,构建了不同的二维概念模型,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发现:(1)Moho面和岩石圈与软流层的交界面(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下文简称为LAB面)起伏对地表形变的影响较大。(2)物性参数的差异对深部应力的影响较大。(3)推滑作用模式更能契合软流层的作用机制。参照二维概念模型的分析结论,并结合前人的工作经验,采用幂指数律的流变方程和位移边界条件,考虑Moho面和LAB面起伏,采用岩石圈在软流层上的推滑作用模式,建立了中国大陆数值模型,并计算出受软流层影响的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场。计算结果显示:(1)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向北部、西部发生不同方向的旋转。川滇、华南和华北地区应力方向表现为NW和NWW向;新疆地区为NEE和NE向;东北地区为NW和NS向。(2)浅部与深部的最大水平应力值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浅部青藏高原呈现较小的应力水平,在地块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匀,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及天山地区表现出最大的压应力。在深部,最大应力区域集中在青藏地块,区域内应力变化梯度大。西域地块仍有较高的应力水平,但区域内应力波动变小。南北地震带在浅部相较于东西两侧有较大的挤压应力,而在深部则没有明显差异。(3)Moho面和LAB面的起伏使重力分布不均匀,模型结果受重力和物性参数的影响较大,不同地块随深度具有不同的应力变化梯度。中国大陆原地应力场是整个岩石圈经过长期地质演化和构造活动作用的结果,受到板块构造格局、深部物质活动、大陆内部活动、断裂带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不同程度的控制。中国大陆现今应力场仅仅是地应力场长期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状态,本文模拟出的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场,为区域应力和构造活动研究提供了一个定量的参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