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臆测”--论《八月之光》中的种族主义批判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r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种族问题的关注、对黑人态度和黑人生活的反映,是南方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南方白人作家中,恐怕没有人像福克纳那样对种族问题如此关注和在黑人群像方面倾注了如此大的心血。《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第七部长篇,也是他的小说中篇幅最大的一部。1932年10月6日出版后,马上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虽然《八月之光》的写作手法比起《喧嚣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写作手法更为传统,但著名的福克纳研究学者迈克尔··米尔格特指出:“《八月之光》尽管是福克纳作品中最常被评论、被用作教材的作品之一,然而对其众多读者来说,它仍是最令人困惑、最难纳入无论是加以理性的思辨或美学的透视小说之一。因此它还是一部远未读懂的小说。”
  自1949年福克纳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作品被重新引起注意。以《八月之光》为例,60年代出现两部评论它的专著,70年代又有两三本问世,80年代既有全面深入的专论,又有新的论文汇编。但是这些对于《八月之光》的分析,多集中在对小说的多重主题,叙事技巧,象征主义或单个人物分析上。
  本文认为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最大的发展就是首次对他毕生感兴趣、矢志探索的种族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和表现,而且在这以后也一直是福克纳创作中关注的核心问题。然而对这一主题的单独研究却鲜有发现。评论家或学者要么把种族主义并入多重主题,要么在分析小说主人公乔·克里斯莫斯的悲剧原因时进行简单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这一中心主题上,研究的深度并不够,不足以完全体现出福克纳对种族主义这一他毕生追求主题的探索。
  在美国南方,种族问题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本质。对种族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评判方法。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所以本文集中考察《八月之光》的中心主题,即福克纳对种族主义的批判,并结合社会-历史批评手法,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和小说中的社会环境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分析。
  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小说的背景和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介绍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通过对社会-历史批评的简要介绍,展示出《八月之光》的时代意义。
  第二章主要通过社会-历史批评真实性这一评判尺度,分析展示了克瑞斯默斯寻找身份之路。他的追寻可分为幼年、青少年、中年以及最后死亡四个阶段。克里斯莫斯一生处于对自己身份的追求当中,这种身份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是种族主义传统观念。但笔者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克里斯莫斯并非传统评论认为的是种族主义的斗士,相反,他是一个极端的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他想搞清楚自己是谁不过是想证明自己是个白人。这正是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对荒谬的种族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女主角乔安娜。乔安娜在文中被杰弗生镇上人称为“爱黑鬼的人”。传统的评论认为她是一个白人反种族主义者,一生致力于帮助黑人的事业。她继承家族的传统帮助黑人,致使她受到整个杰弗生镇上的人的排斥,对于这个小镇,她一直是一个“外人”、“陌生人”。整个南方社会对黑人的仇视是导致她不幸的一个原因。但通过对乔安娜思想及行为的分析,笔者认为导致乔安娜最后悲剧的发生也源于她本身的种族主义思想。
  第四章用于分析《八月之光》中的社会环境。包括乔小时候生活的孤儿院和生活了三年的杰弗生镇。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文中的主要场景杰弗生镇就是20世纪初美国南方的缩影。其主流思想依然是以种族为准则来分隔人的生存环境,那样的氛围不容许在黑白问题上有丝毫的含糊,哪怕是对一个人血统的“臆测”,也是致命的。这使得克瑞斯莫斯处境日益艰难,使得乔安娜始终是小镇上的一个陌生人,并最终导致悲剧的必然发生。
  第五章作为本文的结论。克里斯莫斯和乔安娜悲剧命运说明不仅黑人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种族主义者也深受其害。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笔下男女主角悲剧命运和对社会环境的剖析,展现出福克纳对于南方种族主义的对人们毒害和摧残的揭示。
其他文献
期刊
斯博伯和威尔逊(1986)的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言语交际行为是根据动态语境不断进行动态推理的过程,关联性是其进行推理的依据。格特(1991)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指出翻译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在源语理解和目标语译出过程中语码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本文试图应用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对中文电影字幕的英译进行分析。  电影字幕是多媒体信息的一种,电影字幕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电影字幕自身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中的新闻版块"今日中国"为例,从中摘取从2009年12月14号——2009年12月20号一周的中文新闻及其对应的英文翻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原译文比较分析发现:译文在内容上有增删,结构上也有一定的变动,新闻的标题和导语往往有较大调整。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翻译违反了传统翻译观中"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标准,只能称之为"编译"。  功能翻译学派特别强调
学位
报纸
功能翻译理论要求译者根据翻译纲要、翻译活动的目的、文本的交际功能以及目的语受众的需要,选择源语文本信息、翻译策略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以期完成翻译活动的交际目的。本文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英语电影《无事生非》的配音翻译进行个案研究,探讨电影配音翻译的相关问题以及翻译策略的制定。  作为视昕媒体文本之一的电影,除了文本信息这一语言因素,还可以通过电影中的声音(对话、旁白以及其他音效)、图
学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被认为是加拿大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而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推出版于2000年,曾荣获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和2001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盲刺客》。本文主要针对这部小说的主题进行研究,尝试以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框架,对小说中人物无法言说的生存困境和话语困境的进行分析,深究人物在权力控制下为取得自己的声音和自我身份所做的抗争及其意义。  福柯认为权力是无所不在的,因此权力话语之争存在于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