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课程学习阶段,本人翻译了日本落语家立川谈春的著作《红鳉鱼》的部分章节,本报告基于此翻译实践,旨在总结本人的翻译实践心得。《红鳉鱼》是立川谈春的自传体散文集,记叙了他在立川谈志门下拜师学艺,经历艰苦严格的修行最终晋升为专业"落语家"的故事。作品记录了师徒以及师兄弟之间同甘共苦、有哭有笑的修行经历,勾勒出"落语"及"落语家"的魅力世界。笔者选择《红鳉鱼》作为翻译实践对象的原因是该著作不仅反映了日本传统艺术"落语"(相当于中国的单口相声)的经典文化,是中国读者了解"落语"的文化读本;而且其中不乏典型的具体实例,也是用于翻译实践的代表性文本。在翻译实践中,笔者遇到了许多翻译上的问题和难题。通过翻译理论的学习,笔者认识到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派的目的论对本次翻译实践能够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目的论是由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学者莱斯和费美尔提出的。此理论将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语言交际行为,主张根据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和方法,该理论为以往注重等价概念的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尤其是目的论的一般原则,即目的原则、可接受原则与忠诚原则为译者发现和解决翻译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此,本实践报告采用目的论作为指导理论,探讨和解决《红鳉鱼》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和难题。希望通过其中的对策和解决方法能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出一点理论参考和借鉴。本实践报告主要由以下三章的内容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目的论的基本理论及规则,并以《红鳉鱼》中的翻译实例为例阐述该理论与本次翻译实践的关联性。第一节着重介绍了目的论的提出、对翻译与译者的界定以及核心三原则,论述目的论相较于等价翻译理论的进步。第二节通过对翻译实例的列举与分析论证了目的论对《红鳉鱼》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第二章结合翻译实践的文本,根据目的论列举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由于缺乏对翻译目的的足够重视而导致的不恰当翻译。因此,这就要求译者以翻译目的为第一要义,不能脱离翻译目的进行翻译。二、由于译者的语言能力及相关知识的缺失而导致的信息误解。译者应提高自身能力与知识保证可以正确接受原文的信息。三、由于对目标读者的关心不足而导致的不完整解释。因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在重视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选择合适、恰当的翻译输出。第三章从文化差异、言语差异及特殊交际情景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解决《红鳉鱼》翻译中的难题。第一节中针对文化差异的处理,讨论了如何灵活运用移植加注解、省略和同化的翻译方法。第二节中探讨了改编、加译和同化等方法以解决言语差异的难题。第三节中试用加译和同化的方法处理了特殊交际情景中的翻译难题。本章结合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实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说明了翻译应不拘泥于特定的方法,而应该遵循翻译目的的灵活性。本文探讨了目的论在《红鳉鱼》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针对翻译实践中的问题探讨了其中的深层原因,并结合目的论的一般原则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译者只有遵循目的论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翻译的误区。同时针对本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探析,论证了重视翻译目的而不拘泥于特定翻译方法的重要性。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推论出目的论为本次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