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面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尤其在当下的文学艺术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地展示,本论文以这个特征为切入点,力图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进行一次较为深入地总结。“平面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有一段发展的历史踪迹,从后现代主义早期的理论家如美国的费德勒、苏珊·桑塔格、丹尼尔·贝尔、法国的罗伯·格里耶等人的理论中,就已经分别涉及到“平面化”概念的某些内涵,而美国的理论家詹姆逊则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它的内涵是:在认识形式上表现为平面模式,在心理感觉上表现为距离感的消失,在审美愉悦上表现为身体的审美快感,在历史观念上表现为历史感的消失,在主体建构上表现为非理性主体的张扬。在界定了“平面化”概念之后,本文从四个维度来讨论平面化表征在后现代文化中的具体展现。首先讨论平面化与感性解放之关系。感性和身体是同一的,它们与理性之间构成的是压抑与被压抑的关系,它们被压抑的原因在于理性主义对二者的歧视,这种压抑同时对现代社会人群的生存产生了种种危机。针对这一危机,后现代主义文化主张感性解放,它具体表现在身体的凸显、新感受力的提升、审美快感的泛化,审美和艺术的欲望化追求几个方面,而所有这一切,都表征了当代文化的平面化的突出特征。其次探讨平面化与直观思维的关系。在深入批判启蒙理性演绎下的真理观念的种种弊端之后,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真理的位置只位于事物的表面,更具体的说后现代社会中真理的对象是图像、影像,这是后现代真理的感性显现形式,它是平面化的文化表征之一,而通过图像来获得真理的思维类型则是直观思维,这一思维类型之所以在后现代社会中凸显出来,正是理论与现实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三,讨论平面化与日常生活化的关系。回归生活世界,这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新的转向,即日常生活转向,它也属于平面化的文化表征的维度之一,可称之为日常生活的平面化,具体分为三个特征:其一是日常生活的零度化现象,这一零度化是具有负面意义的。其二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现象,指审美活动在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泛化。其三是日常生活的抵抗性,指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着抵抗异化的可能性。最后,讨论平面化与大众的身份认同关系。时代的发展决定了后现代主体的构成是大众群体,他们的身份特点则需要具有平面化特征的大众文化来重塑,而这一点是精英文化所不能做到的。同时,大众的身份认同还包含着意识形态方面的诉求,尤其是对第三世界的大众群体而言,既要警惕全球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西方化对本土大众的同质化运作,又要辨别本国精英阶层的意识形态误导。从四个维度来深入阐释平面化表征所包含的多重意义,其目的乃是在现代性规划方案失效的情形下,以平面化表征为视角来总结后现代主义的利弊得失,这将会为当下的现代性反思提供一个新的参照。这个参照,我认为就是提倡直观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新理性。唯其如此,才能将对现代性反思的纳入一条辩证的、兼容的健康之路径。由于平面化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带总体性的表征,它弥漫于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那么在文学艺术的大量文本中必然有所凸显,这可以从法国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以及中国当代新时期先锋小说、后现代风格的电影制作和网络戏仿文本中得以确证。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逐渐式微,人们正在积极寻找新的出路来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用詹姆逊的话来说就是“理论仍在途中”!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永远生活在探索未知之可能性中,让我们在反思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