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岩溶地貌景观下的西南喀斯特区域存在着一定的生态问题,在长时间的人为干预下,生态环境变得十分敏感,导致石漠化加速发育,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人地矛盾直接对生态、社会和经济产生影响,也对可持续发展形成阻碍。国家与地方政府将生态修复、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和环境治理等项目与石漠化治理有机结合,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经过十多年治理,石漠化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逐渐改善,植被覆盖率大幅上升,促进了社会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石漠化敏感性反映了石漠化容易发生的程度大小,是找到石漠化可能发生区域的指南针,也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相关生态修复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对于岩溶地区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和结合人为干预影响评价研究较少,且多为一期数据,石漠化敏感性和人为干预强度规律并不显著。为加快岩溶地区改善石漠化的速度并增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选择典型岩溶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石漠化相关内容研究。以安顺市西秀区作为典型岩溶地区进行研究,揭示研究区石漠化不同时间的空间演变规律,同时深度探索各时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分布特点与其自然和人为关键驱动因素的相关联系。基于西秀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下,运用RS和GIS进行技术处理,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历年地理基础数据和社会经济调查统计数据,构建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和人为干预强度评价模型,运用“AHP+熵权法”的综合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得到具有西秀区区域特点的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和人为干预强度评价。分析该区石漠化敏感性时空总趋势及与石漠化的耦合关系,分析石漠化敏感性下的人为干预强度变化,为以后石漠化综合治理时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也为岩溶地区选择生态修复区域时提供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显示如下:(1)在2008-2018年期间,西秀区石漠化程度逐渐降低,生态环境逐渐改善。除去非喀斯特地貌和未发生石漠化区域,主要以轻度、中度石漠化为主。2008年、2013年、2018年已石漠化面积分别为583.46km~2、557.74km~2、256.39km~2,分别占总面积37.03%、35.39%、16.17%。统计西秀区各乡镇已石漠化面积,发现2008年和2013年岩腊苗族布衣族乡、幺铺镇和杨武布依族苗族乡石漠化程度最严重,到2018年后严重程度的石漠化转移到龙宫镇、新场布依族苗族乡和宋旗镇,已石漠化占比分别为22.36%、39.25%和24.83%,总体上看研究区石漠化程度改善速度比恶化速度快。同时该区各时期石漠化现状分布与自然和人为关键驱动因素的相关分析发现,西秀区自然驱动因素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8°-25°的中等坡度之间、植被覆盖度为60%及基岩裸露率超过50%的区域内,在人为驱动因素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旱地、裸地和灌木林中、人口密度大于500人/km~2和不足200人/km~2区域内、人均GDP处于中低等区域内、道路密度在1.50-2.15km/km~2之间。随着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推动和治理范围的扩大,严重程度的石漠化逐渐往无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程度转移。(2)通过选取是否为碳酸盐岩、坡度、植被覆盖度、基石裸露率和土地利用5个评价指标对石漠化敏感性进行评价,得到研究区石漠化敏感性以轻中度为主,未出现极敏感区,说明生态环境较稳定,且呈现西高东低走向。2008-2018年高敏感区面积从794.79km~2减少到639.4km~2,通过空间分析得到,研究区石漠化敏感性处于良性发展,以单变改善型为主。结合石漠化分布可知,石漠化处于轻中度敏感区内,石漠化治理后中高度敏感区面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小。(3)通过人为干预强度评价,可知石漠化综合治理初期、中期和后期都以轻度干预为主,占总面积79.72%,在空间分布上人为干预范围逐渐扩大,以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发散。与石漠化敏感性相结合发现,各程度敏感性均以轻度干预为主,微度、中度为辅,随着人为干预范围增加,石漠化敏感区域面积逐渐减少。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对石漠化不敏感区采取预防措施,在石漠化敏感区采取修复措施,治理类型的面积大小依次为:人工造林种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封山育林>坡改梯,有效控制了石漠化加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