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覆盖度是用于描述和评价生态系统状态的重要参数。研究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动态变化及其覆盖度等级的景观指数变化,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方法的基本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然后,在像元二分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用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改进模型,并在改进模型的基础上,基于1989、2001、2006年的TM/ETM+遥感数据,以上海市崇明县为研究区域,估算出不同时期内崇明县的植被覆盖度,并对2006年的估算结果进行实地验证,结果表明使用此模型进行植被覆盖度的遥感监测在崇明县是有效的。本文在3年植被覆盖度估算结果的基础上,对1989年、2001年和2006年的平均植被覆盖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上海市崇明县17年来植被覆盖度等级结构,并对其不同区域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总体而言,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不大,但对于不同区域、不同土地用地类型,其变化较大,这表明在崇明县,城市化进程所引起的植被覆盖变化存在区域间和土地用地类型间的不平衡现象。在1989-2006年间,崇明县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72.32%、67.62%和59.25%,呈递减趋势;通过动态分析1989-2001和2001-2006两个时期崇明县乡镇区、农场区、湿地区3个区域间以及农地、湿地、林地、水体、建筑用地5个用地类型间植被覆盖度的正、负向变化,发现:在1989-2001年期间,植被覆盖度负向变化约10.17%,正向变化约20.58%,正向变化面积大于负向变化,并且乡镇和湿地区域正向变化的面积大于负向变化,农场区域则相反;在2001-2006年期间,负向变化约29.1%,正向变化约12%,负向变化大于正向变化,与1989-2001年的相反,并且农场和湿地区域正向变化的面积大于负向变化,乡镇区域则相反,这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镇区域植被覆盖度有退化的趋势,而农场区域植被覆盖度则有改善的势态;在1989-2006年期间,各土地用地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呈现出生态退化的趋势。植被覆盖度的等级直接代表了植被郁闭度等级的综合信息,植被覆盖度等级结构隐含着植被系统的质量信息,并直接影响到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城市化进程是推动崇明植被系统等级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通过研究崇明植被覆盖度及其景观特征历时17年的动态变化,再现了城市化进程对自然景观的干扰过程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用TM/ETM+遥感影像解译区域植被覆盖度并进行其等级结构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6年间,经济发展迅速的崇明,其植被系统经历了从严重破坏到逐步恢复的过程。1989-2001年间崇明县乡镇区和农场区植被受到破坏都较为严重;2001-2006年期间,这种趋势在乡镇区没有根本改变,但农场区在这一期间植被覆盖度增加,植被覆盖度的等级结构也获得改善,而这一过程对全县植被系统的恢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