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发病严重年份给玉米高产、稳产带来巨大损失。本研究从安徽省合肥、阜阳、滁州、宿州、六安、蚌埠、淮北、亳州8个玉米产区采集玉米小斑病典型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分离获得234个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234个菌株均为玉米小斑病菌。以234株玉米小斑病菌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菌株之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并利用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技术对分离出的234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从安徽省合肥、阜阳、滁州、宿州、六安、蚌埠、淮北、亳州8个玉米主产区共分离获得234个菌株,经过形态学鉴定分离的菌株均为玉米小斑病菌。2.研究了不同地区玉米小斑病菌不同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菌落特征等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分离自同一地区及不同地区的菌株间在分生孢子产生量,菌丝生长速率,孢子大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菌株间的菌落大小、颜色也存在明显差异。3.建立了玉米小斑病菌ISSR-PCR分析的最佳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1个条带清晰而且重复性好适宜玉米小斑病菌的引物,表明类似于这几种引物的重复序列在玉米小斑病菌中普遍存在。4.通过对玉米小斑病菌的ISSR分析,扩增得到137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09个,多态性位点频率为79.56%,表明安徽省玉米小斑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5.利用NTSYS-PC软件对多态性条带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来自同一地理区域的菌株被划分在不同的聚类群中,在各个组均有分布。234个菌株之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幅度为0.69~0.96。将其归类为合肥、淮北、宿州、滁州、六安、蚌埠、亳州、阜阳8个地理种群,根据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遗传相似水平为0.92~0.97。滁州和合肥这两个种群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亲缘关系最近。初步确定分离自不同地理区域的玉米小斑病菌菌株的遗传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6.利用Mantel相关性检验方法评估了60个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致病力和遗传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进行了999次Permutation自举检验。结果表明产孢量、菌丝生长速率、致病性之间存在相关性。产孢量和菌丝生长速率之间有极显著负相关性;致病性和产孢量之间有较显著的负相关性;致病性和菌丝生长速率有较显著的正相关性;但是玉米小斑病菌的遗传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均不存在相关性。7.PopGene软件分析表明,种群的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81.75%,种群间基因流强度Nm为2.8468,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I平均为0.4320,说明种群间存在较大的基因流动,遗传多样性分布很均匀,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Nei氏总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876,其中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为0.2438,Nei氏基因分化系数为0.1494。说明不同地理区域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不明显,只占总变异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遗传变异来源于各种群内不同分离株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