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TransPRK与像差优化的TransPRK治疗高度近视的长期对照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qinhui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智能脉冲技术(Smartpulsetechnology,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TransPRK)与传统像差优化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AberrationfreeTransepithelial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法:
  双向对照研究,主体研究部分为回顾性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接受手术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高度近视患者共159例(276眼),分为SPT辅助的TransPRK组(SPT组)和像差优化的TransPRK组(AF组),其中SPT组共60例(107眼),AF组共99例(169眼),随访12个月.子研究部分为前瞻性对照研究,SPT组及AF组各纳入20眼,进行术后短期视力恢复情况对比研究.对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屈光状态、安全性、有效性、术后Haze、像差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SPT组术前预期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2±1.36D,AF组为-8.07±1.11D(P=0.733).SPT组实际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4±1.51D,AF组为-8.14±1.19D(P=0.573).SPT组术后平均上皮愈合时间为3.75±1.00天,AF组术后平均上皮愈合时间为3.76±1.27天(P=0.937).SPT组术后半小时、1小时、1天及3天的裸眼视力好于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2个月时平均裸眼视力(UDVA)及矫正视力(CDVA)均比术前提高且屈光度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T组术后12个月CDVA较AF组提高更加明显(P<0.001).SPT组和AF组分别有57%和38%眼达到20/16(Snellen视力)或更好的视力,分别有87%和83%眼达到20/20或更好的视力.SPT组83%眼及AF组70%眼术后12月UDVA达到术前CDVA水平或更好.术后各随访阶段安全性指数及有效性指数SPT组均优于AF组.两组术后12个月等效球镜在±0.50D及±1.0D预测范围内结果相似,散光在0~0.50D内及0~1.00D内预测范围内结果相似.两组手术方式和随访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等效球镜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0.225,P=0.952),手术方式对等效球镜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012,P=0.913).Haze整体发生率两组之间未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出现Haze后的平均程度仅在术后1个月时SPT组(0.500±0.000)优于AF组(0.597±0.204)(F=4.60,P=0.043),其他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RMStotal、RMSHOA、球差、彗差90°均比术前显著增加,SPT组RMStotal、Coma90°的结果优于AF组,RMSHOA、Coma0°和球差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SPT辅助的TransPRK和传统像差优化的TransPRK在矫正高度近视1年的随访结果中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可预测性.SPT辅助的TransPRK在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方面有更好的效果,在远期视觉质量方面有潜在的优势.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  铅黄肠球菌,属于革兰阳性肠球菌属,是人类以及动物胃肠道中的正常菌群,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本文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以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探讨临床分离菌株铅黄肠球菌EC369的耐药机制以及与耐药基因相关的可移动遗传元件。本文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肠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为以后进一步研究铅黄肠球菌的耐药性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1.在浙江省丽水市人
研究背景与目的  角膜炎是一种角膜炎性疾病,也是导致眼盲的主要因素之一。引起角膜炎的病原菌种类多且病因复杂因此导致其临床治疗困难,很多研究已经探索了眼表微生组成的改变与眼病之间的联系,然而,角膜炎患者眼表微生态相对于健康人群是否有改变,以及改变是否是引起角膜炎的必要因素都是未知。为了全面分析角膜炎眼表微生态的情况,本实验以32名临床诊断为角膜炎的患者和32名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contr
目的:  基于磁珠液相免疫反应检测体系与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有机融合,旨在解决传统手工检测中多步骤操作导致结果精度差和大型检测仪器高耗材、高成本、集成度低等问题.本研究以上转发光纳米晶(UCNPs)作为荧光生物示踪物、生物活化羧基磁珠作为液相均质反应载体、微流控芯片检测作为定量分析系统、通过荧光生物传感器流路自动化进行衔接,建立基于磁珠液相免疫反应的半自动化、高效、快速微流控荧光定量检测系统.并通过
目的:  TLR10(Toll-likeReceptor10)主要表达在B细胞上,能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在炎症性疾病中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而TLR10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中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本文旨在明确TLR10在RA患者B细胞亚群上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及炎症指标的相关性,进而揭示TLR10参与RA疾病过程中的免疫调控作用,进一步评估T
期刊
学位
目的  分析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MABC)对14种药物的敏感性:探究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机制;建立一种鉴别脓肿分枝杆菌和马赛分枝杆菌的方法;建立一种检测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克拉霉素的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方法,为临床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的快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方法  1、对2005-2012年收集自湖南、安徽、江西和福建的83株脓肿分枝杆菌和56株马赛分枝杆菌采用微孔
研究目的:  制备新型纳米功能生物材料,包括应用于光声成像的靶向碳点纳米复合材料和应用于荧光成像的双亲性纳米胶束,在明确生物材料理化性质及生物相容性的基础上,研究其在癌症中的靶向血管多模态成像效果,为提高癌症早期诊断检出率和治疗的有效率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研究方法:  1.以豆乳为绿色碳源,以亚甲基蓝(Methyleneblue,MB)为荧光剂,通过简易微波处理工艺成功制备了αvβ3整合素靶向
期刊
背景  多数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E.coli)无害地生活在肠道中,很少导致健康人患病。尽管如此,一些致病性菌株(pathogenicstrains)可以使健康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发生腹泻或其他疾病。根据所获得的毒力决定因子(virulencedeterminants)及特定的组合,目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E.coli,DEC)已知的致病型主要包括五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