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智能脉冲技术(Smartpulsetechnology,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TransPRK)与传统像差优化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AberrationfreeTransepithelial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法:
双向对照研究,主体研究部分为回顾性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接受手术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高度近视患者共159例(276眼),分为SPT辅助的TransPRK组(SPT组)和像差优化的TransPRK组(AF组),其中SPT组共60例(107眼),AF组共99例(169眼),随访12个月.子研究部分为前瞻性对照研究,SPT组及AF组各纳入20眼,进行术后短期视力恢复情况对比研究.对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屈光状态、安全性、有效性、术后Haze、像差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SPT组术前预期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2±1.36D,AF组为-8.07±1.11D(P=0.733).SPT组实际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4±1.51D,AF组为-8.14±1.19D(P=0.573).SPT组术后平均上皮愈合时间为3.75±1.00天,AF组术后平均上皮愈合时间为3.76±1.27天(P=0.937).SPT组术后半小时、1小时、1天及3天的裸眼视力好于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2个月时平均裸眼视力(UDVA)及矫正视力(CDVA)均比术前提高且屈光度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T组术后12个月CDVA较AF组提高更加明显(P<0.001).SPT组和AF组分别有57%和38%眼达到20/16(Snellen视力)或更好的视力,分别有87%和83%眼达到20/20或更好的视力.SPT组83%眼及AF组70%眼术后12月UDVA达到术前CDVA水平或更好.术后各随访阶段安全性指数及有效性指数SPT组均优于AF组.两组术后12个月等效球镜在±0.50D及±1.0D预测范围内结果相似,散光在0~0.50D内及0~1.00D内预测范围内结果相似.两组手术方式和随访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等效球镜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0.225,P=0.952),手术方式对等效球镜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012,P=0.913).Haze整体发生率两组之间未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出现Haze后的平均程度仅在术后1个月时SPT组(0.500±0.000)优于AF组(0.597±0.204)(F=4.60,P=0.043),其他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RMStotal、RMSHOA、球差、彗差90°均比术前显著增加,SPT组RMStotal、Coma90°的结果优于AF组,RMSHOA、Coma0°和球差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SPT辅助的TransPRK和传统像差优化的TransPRK在矫正高度近视1年的随访结果中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可预测性.SPT辅助的TransPRK在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方面有更好的效果,在远期视觉质量方面有潜在的优势.
比较智能脉冲技术(Smartpulsetechnology,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TransPRK)与传统像差优化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AberrationfreeTransepithelial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法:
双向对照研究,主体研究部分为回顾性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接受手术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高度近视患者共159例(276眼),分为SPT辅助的TransPRK组(SPT组)和像差优化的TransPRK组(AF组),其中SPT组共60例(107眼),AF组共99例(169眼),随访12个月.子研究部分为前瞻性对照研究,SPT组及AF组各纳入20眼,进行术后短期视力恢复情况对比研究.对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屈光状态、安全性、有效性、术后Haze、像差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SPT组术前预期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2±1.36D,AF组为-8.07±1.11D(P=0.733).SPT组实际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4±1.51D,AF组为-8.14±1.19D(P=0.573).SPT组术后平均上皮愈合时间为3.75±1.00天,AF组术后平均上皮愈合时间为3.76±1.27天(P=0.937).SPT组术后半小时、1小时、1天及3天的裸眼视力好于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2个月时平均裸眼视力(UDVA)及矫正视力(CDVA)均比术前提高且屈光度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T组术后12个月CDVA较AF组提高更加明显(P<0.001).SPT组和AF组分别有57%和38%眼达到20/16(Snellen视力)或更好的视力,分别有87%和83%眼达到20/20或更好的视力.SPT组83%眼及AF组70%眼术后12月UDVA达到术前CDVA水平或更好.术后各随访阶段安全性指数及有效性指数SPT组均优于AF组.两组术后12个月等效球镜在±0.50D及±1.0D预测范围内结果相似,散光在0~0.50D内及0~1.00D内预测范围内结果相似.两组手术方式和随访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等效球镜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0.225,P=0.952),手术方式对等效球镜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012,P=0.913).Haze整体发生率两组之间未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出现Haze后的平均程度仅在术后1个月时SPT组(0.500±0.000)优于AF组(0.597±0.204)(F=4.60,P=0.043),其他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RMStotal、RMSHOA、球差、彗差90°均比术前显著增加,SPT组RMStotal、Coma90°的结果优于AF组,RMSHOA、Coma0°和球差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SPT辅助的TransPRK和传统像差优化的TransPRK在矫正高度近视1年的随访结果中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可预测性.SPT辅助的TransPRK在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方面有更好的效果,在远期视觉质量方面有潜在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