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性情绪及情绪调节对大学生饮酒者注意偏向的影响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200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意偏向已广泛应用于物质成瘾研究,在大学生群体中饮酒者已占多数,长期饮酒会对大学生认知功能产生严重影响。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酒精成瘾者的注意偏向上,对于长期饮酒未达到成瘾状态的大学生而言鲜有提及。针对物质依赖者的注意偏向,大多使用点探测实验任务,通过计算探测刺激出现在目标刺激一侧和非目标刺激一侧的反应时来探讨注意偏向的认知机制。此外,对于饮酒者注意偏向的研究表明,负性情绪、压力、焦虑是增加饮酒者对酒精渴求的关键因素,处于高焦虑状态下的非饮酒个体也会对酒精产生渴求。因此,本研究以有饮酒史的健康成年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点探测范式,在三个实验中探讨:
  (1)大学生饮酒者对酒精相关图片的注意偏向水平;
  (2)负性情绪诱发下,大学生饮酒者对酒精相关图片注意偏向的认知机制;
  (3)情绪调节对大学生饮酒者酒精相关图片注意偏向的影响。
  实验一通过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UDIT)对1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筛查,最终选出30人作为饮酒组,34人作为非饮酒组。采用点探测任务测量饮酒者与非饮酒者对酒精相关图片的注意偏向水平。实验采用2(组别:饮酒组vs非饮酒组)?2(呈现时间:200msvs500ms)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大学生饮酒者对酒精相关图片存在注意偏向,当刺激呈现时间为200ms时,表现为注意定向加速,当刺激呈现时间为500ms时,表现为注意解除困难。非饮酒者对酒精相关图片不存在注意偏向。
  实验二招募了65名在校大学生参加实验,饮酒组30人,非饮酒组35人,有2人因中途退出实验数据被排除在外,最终非饮酒组33人数据纳入分析。通过观看视频诱发负性情绪,采用点探测任务测量饮酒者与非饮酒者对酒精相关图片的注意偏向水平,考察负性情绪对大学生酒精相关图片注意偏向的影响。实验采用2(组别:饮酒组vs非饮酒组)?2(刺激呈现时间:200msvs500ms)?2(情绪类型:负性vs中性)的混合实验设计,刺激呈现时间与情绪类型均为被试内变量。结果发现:(1)诱发负性情绪状态下,两组被试的状态焦虑、负性情绪得分均显著高于中性情绪状态下,酒精渴求得分显著高于中性状态下,饮酒组的酒精渴求分数高于非饮酒组;(2)在诱发负性情绪状态下,饮酒组无论刺激呈现时间为200ms还是500ms,均表现为对酒精相关图片刺激的注意定向加速。在中性情绪状态下,表现为对酒精相关图片刺激的注意解除困难。诱发负性情绪状态下,非饮酒组在刺激呈现时间为200ms时,表现为对酒精相关刺激的注意定向加速。
  实验三共招募40名饮酒的在校大学生参加实验,沉思组与分心组各20人。通过情绪调节反应方式,调节负性情绪视频诱发的情绪体验,并在情绪调节后采用点探测任务对个体的酒精相关图片的注意偏向进行测量,在每个任务前后均记录被试的状态焦虑、正负性情绪得分。实验采用2(调节方式:分心调节vs沉思调节)?2(刺激呈现时间:200msvs500ms)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调节方式为组间变量,刺激呈现时间为组内变量。此外,将两组被试点探测任务的得分与实验二饮酒组观看完负性视频的点探测得分进行比较,以探讨情绪调节的效果。结果发现:(1)问卷得分上,进行情绪调节的两组,其状态焦虑及负性情绪得分均在情绪调节后显著降低,正性情绪在观看完负性诱发视频后显著降低,其他3个时间点无显著差异。分心组的负性情绪得分显著低于沉思组;(2)行为数据上,与不调节组相比较,无论是沉思组还是分心组,对酒精相关刺激均无显著注意偏向水平,且沉思组与分心组二者之间注意偏向得分无显著差异。
  综合以上三个实验,得出结论:(1)大学生饮酒者对酒精相关图片刺激产生注意偏向,非饮酒者对酒精相关图片未产生注意偏向。(2)负性情绪会增加大学生饮酒者对酒精相关图片刺激的注意偏向。在负性情绪状态下对酒精相关图片刺激产生注意定向加速,在中性情绪状态下,对酒精相关图片刺激产生注意解除困难;(3)情绪调节能够有效降低负性情绪导致的大学生饮酒者对酒精相关图片刺激的注意偏向。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过社交媒体中的数字线索预测使用者人格特质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透镜模型。透镜模型是指利用自评心理特质、他评心理特质和环境线索计算线索有效性、线索敏感度、线索利用性和准确性,进而确定根据环境线索预测个体人格特质的准确性。以往研究使用Facebook,twitter等文本、照片类社交媒体的研究发现利用个体在社交媒体上面的状态更新、自拍等信息可以准确预测其人格
学位
加工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必须对生活中丰富的视觉环境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一般来说,对视觉信息的选择是通过激活和抑制两种机制实现的。在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情绪信息能够快速的激活视觉注意系统,引发注意偏向,获得加工优先权。而返回抑制是通过抑制对之前搜索过的位置或对客体再搜索的抑制来促进对新位置的视觉搜索的可能性,是一种适应性机制。那么当把情绪信息呈现在返回抑制加工过程中,情绪信息的加工是否会对返回抑制产
近二十年来,网络欺负作为一种新的欺负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网络欺负的角色是否会发生变化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想要针对中国青少年群体探究两个问题:(1)网络受欺负是否会纵向预测网络欺负行为;(2)个体因素(网络欺负感知匿名性、网络欺负力量不平衡感、网络欺负敌意归因、网络欺负内在归因、网络欺负自我效能感以及性别)是否在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纵向预测中起调节作
家庭风险因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家庭累积风险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间复杂的动态作用机制还未探明:如在纵向研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对家庭风险是否存在影响?家庭累积风险如何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故本研究采用纵向追踪研究方法,基于累积风险模型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对家庭累积风险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焦虑/抑郁)之间的发展级联模型及二者间的中介作用进行考察。  研究一:于2018年9月、2019
学位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使用的快速增长,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关注智能手机的提示音带来的负面影响。先前的研究表明,智能手机提示对个体的认知功能、工作表现以及幸福感都存在负面影响,但少有研究从听觉通道去探讨手机提示对注意警觉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旨在探讨智能手机成瘾与情绪效价在智能手机提示音与大学生的注意警觉之间的调节作用以及如何降低手机提示音带来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也成为当下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诱发学习者的积极情绪,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即多媒体学习的情绪设计,是研究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多媒体学习的情绪设计是指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媒体特征进行设计,以引发学习者的积极情绪,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设计方式。当前,多媒体学习情绪设计领域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视觉情绪设计是否能有效地诱发学
创造性是当今社会人们不断发展、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个人和团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远距离联想能力作为其指标,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如今社交网站也充满着显性的竞争和隐形的比较,人们在线上更容易体验到妒忌情绪,这对人们的创造性表现也会产生影响。近几十年来,研究者们发现妒忌分为善意妒忌、恶意妒忌两种亚型。这两种具体情绪对创造性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异,而且对于不同特质的个体,作用也会有所不同。本研究用
学位
在现代信息社会,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社交媒介为代表的各种网络应用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根据2019年8月30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社交媒介是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网络应用之一,且社交媒介的使用时间也日益增长。特别是由于拥有较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较高的自主性,大学生已是社交媒介使用中最为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在这一背景下,社交媒介对个体发展适应的影响成为研
学位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了学习者求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以往研究指出,MOOCs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普遍较低,导致学习者们的在线学习体验较差,MOOCs辍学率也因此居高不下。有效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提高学习者对在线学习过程的主动监督和积极把控。因此,有必要在MOOCs教学中采取一定的自我调节学习干预策略,以
学位
共情(empathy)是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绪情感,并部分体验到他人内部状态的心理过程,又称为移情、同理心等(Singer,Lamm,20lO)。刻板印象(社会认知)内容包含能动(能力)与共生(热情)两个维度。以往研究仅从单一维度考虑热情或者能力等特质对共情的影响,并未考虑热情或能力的相对优势。社会价值倾向是指个体在自我和他人结果分配中的行为偏好,可以分为亲社会和亲自我两种类型。以往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