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首先对热电现象、热电材料的发展历史以及Mg2Si基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了比较详细的综述。已有的研究表明,以Mg2Si为基、通过掺杂得到的固溶体是优秀的中温区(400-700K)热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对热电现象、热电材料的发展历史以及Mg2Si基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了比较详细的综述。已有的研究表明,以Mg2Si为基、通过掺杂得到的固溶体是优秀的中温区(400-700K)热电半导体材料。 本文应用热力学理论对Mg2Si制备过程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固相反应进行的可能性及工艺制度的确立。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可以通过低温固相反应合成Mg2Si化合物粉末,同时在体系中MgO是非常容易生成,这主要是因为Mg在较高温度下容易挥发并与残留在反应容器内的O2进行反应的结果,同时在降温过程中Mg2Si也容易被氧化。MgO对材料的热电性能是极其有害的,为此必须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尽量避免MgO的生成。 本文选择Ag元素作为掺杂元素,通过二次固相反应制备出p型Mg2Si基热电材料。研究结果表明,用低温固相反应可以在制得Mg2Si粉末的基础上掺杂而对纯Mg2Si的热电性能进行改进。随着掺杂量的增大,材料的Seebeck系数有所增大,电导率增加明显,而热导率没有明显的变化。掺杂Ag浓度为15000ppm样品的Z值和ZT值均为最大,分别为18.2×10-6K-1和0.01。 本文选择了纳米BN粉以改变Mg2Si基热电材料的热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在Mg2Si基热电材料中掺杂少量的BN纳米粉后,即可以使材料的热导率降低很多,同时也会使材料的电导率有所降低。但整体看来,掺杂少量的BN纳米粉对材料的热电性能是有利的。
其他文献
思念是记忆中灿烂的笑脸 仿佛春天上关绽放的花朵 思念是记忆中娇嫩的肌肤 犹如冬日苍山纯洁的白雪 思念是记忆中匀细的呼吸 好像暑天下关迎面的凉风 思念是记忆中短暂的相聚 恰似中秋洱海皎洁的映月 思念是我生命中的春夏秋冬 将四季播入心田 长出两片嫩叶 一片是想你 另一片還是想你 责任编辑 彭琼瑶
和许多地名一样,“萂村”,一看就是个稀奇古怪的名字。 “萂”,在一般的字典里查不到,据说在《康熙字典》里才能看到它神奇的身影。这是一个典型的专有地名字,念“窝”音。 拥有1400多户5700多人的萂村,是一座以白族为主住民的村庄,是云南省政府近年公布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是大理“南诏”时期“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公元929-937年在位)
在当前机电安装工程的过程中,成本和造价的管理和掌控穿插在整个过程当中,尤其是利用货币单位判断资源消耗和所有的费用.依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提升管理控制手段的编制和执行,进
翻开《成都军区英模谱》,战斗英雄、白族汉子毛羽亮的名字赫然在目。1980年,毛羽亮应征入伍,随着部队来到边防前线。成为一名边防战士后的毛羽亮奋勇当先,冲锋在前,他先后7次
时间的沙漏,可以轻易倒转过来,重新慢慢流泄,用自己的刻度记录时间的脚步。可有些事物消失的速度,却在不知不觉间轰然而至。就像某些散落在时光深处的年俗,不管我们如何眷恋,已经逝去不再重来,偶尔在记忆深处浮起,细细碎碎,噬咬着一些不甘寂寥的心灵……我的老家,是漾濞县漾江镇的官庄村,在点苍山西坡脚下,是一个古老小巧的村子。站在家门口,可以俯瞰缓坡下散布在核桃林中的人家,村里杂居着汉族、白族、彝族等民族,不
四月十日,天朗气清,融融春光,我应几个学生的邀约,便欣然前往万花溪。 出祥城往西,跨过公路,翻过卧龙岗,便是溪沟,也就是万花溪的入口处,涉过一畦秧田之后,便进入两崖对峙的一隙地峡之中,即便那五彩斑斓的色彩团团围裹;头上是一线白云飘过的蔚蓝天幕;前方是曲径通幽、霞光辉映的洞天;两畔是陡峭的崖壁、灌木藤萝、青树翠蔓、奇花异卉、万花波泄;脚下是巨石叠罗、溪水潺潺、鲜黄的沙滩,熠熠耀眼;峡中香气荡荡
铝合金点焊电极寿命是影响点焊质量的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铝合金点焊电极寿命将促进绿色环保型铝合金轿车开发及铝合金更广泛地应用.电极寿命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点焊过程电极端面
半固态成形技术兼有液态和固态金属成形的优良特性,是高效、节能的材料加工前沿技术,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金属成形技术之一.液相线半连续铸造是一种先进的半固态浆制备
《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定义为“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关系,蕴藏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白族是一个崇尚礼仪、讲究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民族。对父母儿女、伯叔姑舅等都有详细的称谓语,接人待物都讲究合乎应有的称谓规矩,不能随便“喂喂”地喊。 居住在滇西北鹤庆县的白族人,称祖父为“阿博”或“阿爷”,称祖母为
弥沙坐落在剑川西南一个狭长的山谷中,为唐南诏时“傍弥潜井”、“沙追井”两地名之合称。自唐代开展制盐业以来,弥沙就有盐井,称傍弥潜井。相传最初的弥沙井旁边没有人烟居住,人们居住在上方山腰的平地中。有个妇人的牛经常偷偷跑到盐泉边吃盐水,妇人找牛发现了秘密,弥沙井从此被发现,人们才开始了打井煮盐的生活。自上世纪50年代末乔后盐井开发,弥沙盐井停采,但弥沙河畔的岩曲、大邑、弥井村还保留着耍春牛的活动,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