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子午流注纳甲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与常规取穴针刺相比较,比较两种方法在临床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的疗效差异,为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提供更优方法。方法:本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用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的住院患者,用信封法将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的57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与治疗组28例。两组均按外科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接受消炎抗感染、禁食、补液营养支持、红外线治疗、雾化排痰、伤口换药等处理。于术后第一日起,针刺两天,一日一次,每次30min,针刺时间段为上午的8-11点。如有患者于当日零点至八点间做了手术,若意识恢复,当日亦予以针刺治疗。针刺使用天协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对照组按常规取穴法取双侧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进行治疗,治疗组在针刺对照组常规穴位之前,先按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时开穴,两组按常规取穴法所取之穴均加电,电针仪选用青岛鑫升G6805-Ⅰ型。收集并观察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白细胞计数、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治疗前后经络值、针刺前后肠鸣音的次数。结果: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短。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络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经络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络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次针刺前后肠鸣音比较,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次针刺前后肠鸣音比较,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与常规取穴针刺法均能对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促进术后排气,改善经络值,促进肠鸣音的恢复。且子午流注纳甲法在促进术后排气方面较常规取穴针刺法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