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血浆BNP、NT-proBNP水平、心脏Tei指数的变化及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BNP、NT-proBNP及Tei指数在CHD患儿心功能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2007年7月~2008年6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71例(经彩色超声心动图诊断),按照小儿心衰改良ROSS标准分为心衰组23例(≥3分)和无心衰组48例(0~2分)。健康对照组为门诊健康体检的儿童35例。三组年龄、性别均无差异。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血浆BNP和NT-proBNP水平。采用Acuson 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Tei指数等指标,LVEDD经体表面积矫正得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LVEDDI)。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1.各组血浆BNP、NT-proBNP浓度值经正态距法检验呈偏态分布,数值经对数转化后,1gBNP、1gNT-proBNP呈正态分布。
2.心衰组1gBNP、1gNT-proBNP水平分别为(2.57±0.46) pg/ml和(3.63±0.52) pg/ml,与无心衰组[分别为(1.60±0.49) pg/ml、(2.28±0.43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直均<0.01)。而无心衰组1gBNP、1gNT-proBN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31±0.38) pg/ml和(1.95±0.45)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3.心衰组LVEDDI[(98.37±22.11) mm/㎡]和Tei指数(0.48±0.10)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心衰组[分别为(61.22±19.14)mm/㎡、(0.36±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两组间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心衰组Tei指数(0.36±0.07)显著高于对照组(0.29±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无心衰组LVEDDI、LVEF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心衰组1gBNP、1gNT-proBNP水平与LVEDDI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9,0.759,P<0.01,n=23),两者与Tei指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73,0.749,P<0.01,n=23),而与LVEF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38,-0.672,p<0.01,n=23)。无心衰组1gBNP水平与Tei指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1gNT-proBNP水平与Tei指数呈正相关(r=0.491,P<0.01,n=48)。
5.分别以BNP≥149.8 pg/ml,NT-proBNP≥820.1pg/ml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诊断阈值,两者的敏感度分别为87.0%,91.3%,特异度分别为91.7%,97.9%,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5,0.987。BNP<149.8pg/ml,NT-proBNP<820.1pg/ml排除CHF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95。9%。
6.健康对照组血浆BNP和NT-proBNP水平均无性别差异,与年龄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
结论:
1.CHD心衰组患儿血浆BNP、NT-proBNP及Tei指数水平较无心衰组明显升高,且1gBNP、1gNT-proBNP水平与Tei指数呈正相关。三者可反映CHD患儿心功能状态,是CHF诊断的有效指标,而NT-proBNP较BNP对CHF的诊断更优越。
2.CHD心衰组患儿LVEDDI较无心衰组显著升高,且1gBNP、1gNT-pro BNP与LVEDDI呈正相关,提示血浆BNP、NT-proBNP水平可反映CHD患儿心衰时左室增大、容量负荷增加的程度。
3.CHD无心衰组患儿血浆BNP、NT-proBNP及Tei指数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三者可作为评价CHD患儿早期心功能状况的有用指标;Tei指数与1g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两者升高的程度能敏感、准确地反映CHD患儿早期心功能受损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