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威胁之一。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已成为自20世纪中期以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家,面临着巨大的CO2减排压力。中国承诺“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的目标。然而,中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及省市之间在经济发展、能源消费、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CO2排放量也存在差别。对中国各区域及省市CO2排放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确定各区域及省市的减排潜力,为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政策,实现中国的CO2减排目标提供数据支持及政策建议。本文使用2000-2015年的CEADs数据库CO2排放、能源消耗等数据对中国四大区域及30个省份的CO2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中国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四大区域)和省级层面(30个省份)的CO2排放分布特征及差异进行了分析。其次,把中国各省市及区域CO2排放变化及差异分解为9种效应:碳强度效应、经济规模效应、生产部门能源强度效应、生活部门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城镇化效应、收入效应。运用LMDI分解方法对2000-2015年中国各区域及省市CO2排放变化进行时间分解分析;运用M-R空间分解方法对2000-2015年各区域及省市CO2排放与全国平均CO2排放量的差异进行空间分解分析,并按照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程度进行排序,对省域层面的CO2减排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CO2排放量由2000年的33.98亿吨增长到2015年的92.22亿吨,和2000年相比增长了171.43%,并且按照CO2排放的增长率不同,将2000-2015年划分为四个阶段;(2)时间分解结果显示,在不同时期,经济规模效应是2000-2015年间国家、省域CO2排放增长最主要的正向影响因素;生产部门能源强度效应对CO2排放的负向驱动作用逐渐增强,是CO2排放增长的最主要的抑制因素,能源结构效应能够减少CO2排放的增长,但与能源强度效应相比负向驱动作用有限;(3)空间分解结果显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是引起区域与全国碳排放平均水平差异主要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同样是引起各地区与全国平均CO2排放量差异变大的重要驱动力,相比之下,生活部门能源强度效应、城镇化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和收入效应对上述差异的驱动作用微弱。能源密集型和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CO2减排潜力更大。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为中国实现CO2减排目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