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野外地质测量,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研究区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复,深入探讨研究区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形成演化机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观察分析目标地层裂缝发育特征并测量其相关参数,通过实验对研究区二叠系页岩的岩性、物性、力学性质等方面进行评价和研究,探讨包括构造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内构造主要以褶皱和断层为主,轴向为NE~SW向的褶皱控制研究区的基本构造形态。构造格局的形成至少经历了两期主要古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印支期近NS向挤压应力受郯庐断裂带影响发生偏转,转变成近NW向,燕山中期近NW~SE向再次挤压奠定了研究区“M”形态的构造格架,形成了区内普遍发育的NNE~SSW向褶皱。晚期新构造运动,形成NE~SW向挤压应力,规模上看小于前期应力场,导致研究区NE~SW向褶皱轴迹北段的抬升,造成轴迹的向南倾伏。区内页岩裂缝以构造裂缝为主,非构造裂缝较少。页岩地层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造缝能力。孔隙多呈狭缝状,为过渡孔类型。通过对构造特征、岩性特征、物性特征和埋藏演化特征及其主要参数进行研究,综合分析泥页岩裂缝发育主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