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与中国人物画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vena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有了绘画作品,也就有了服饰的形与色,由于服饰材质的特殊性,保留至今的直观性材料很少,人物画以描写人物为主,是传统绘画中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画家以现实生活为蓝本,描绘生活中的人物,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情趣、绘画水准,也忠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服饰,这些人物的着装不只是为研究历代服饰史、服饰文化带来了便利,还为一些在断代上有争议的绘画作品解开迷团起到了辅助作用。在美术史中,对绘画中的雕塑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都有所归纳,对服饰艺术的整理与专题研究较少,以往涉及到的古代服饰研究的文章和著作,大多从服饰与审美、服饰与民族、服饰与礼制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传统服饰与中国人物画之间的关系、异同等比较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则是一个薄弱环节,导致现在在塑造古代人物时服饰的程式化和混乱,出现了不管哪一朝代总是同一种服饰装扮或张冠李戴的现象,这影响到创作古代人物画的真实性与历史性,人物画画家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创作,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都离不开与人朝夕相处的服饰,因此只有掌握历代服饰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历史的时代性。本文不是从文献到文献,在古书古画堆中寻求服饰历史的发展轨迹,或论述人物画的历史、作品的成就,而是从古代服饰与中国人物画的关系入手,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历史文献分析、归纳、图象资料、例证、比较等研究方法,从美术学、服饰学、历史学角度出发,参考历代人物绘画作品、雕塑、出土文物等资料,结合有关的书籍引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探讨服饰在人物绘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以及服饰与人物画二者的关系,将服饰视为文化现象的一种,依据人物画画中的服饰图象,将绘画与服饰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服饰与人物画的关系,服饰对人物画的影响,阐述服饰艺术与绘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之间的某些一致性。本文首先对人物画中的古代服饰的发展进行简要概述,包括人物画中出现的古代服饰的形制、装饰、配饰,在简要分析古代服饰的基础上,本文第二部分从服饰角度对人物画的年代判断,通过对其服饰风格特征的分析,与五代及宋代绘画作品中服饰对照研究,找出异同,并结合宋代的史料进行论证,得出结论《韩熙载夜宴图》的年代不属于五代,应为南宋,第三部分对古代服饰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主要阐述服饰对人物画表现主题、风格、技法表现的影响,第四章为人物画和古代服饰的联系及文化内涵上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从造型语言、章法、色彩三个方面分析,并且在传统文化方面提出其发展的文化渊源相同,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列出文中的创新之处。人物画中的服饰,不仅要再现了画中人物所处时代的穿戴,同时也融入了画家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观,使服饰比它本身更完美,这反过来这又促进了绘画的发展,以上的研究填补了服饰与绘画研究的一些空白。
其他文献
针对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现状,笔者结合多年在职工医院中的相关工作经验分析了如何能应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动力激励原理建立统一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从而开创新形势
研究背景无论是膝关节初次置换还是翻修手术,关节线改变的发生率均很高,而且很多回顾性分析发现关节线升高与膝前痛、关节活动受限有相关性。关节线改变后髌股关节的正常对应
沥青路面的厚度和弯沉是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施工控制和竣工验收的两个重要指标。以往我国多采用钻芯取样法检测路面厚度和贝克曼梁法检测路面弯沉。钻芯取样法和贝克曼梁法的
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交流与协作中学习、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这些学习能力是在信息社会中的基本生存能力。大学生
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正义这一概念的涵义丰富而深邃,既包含社会价值的实现,也蕴藏个体德性的追寻。教育正义是正义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也是教育本质更高层次
自1969年L.Menard提出强夯法以来,强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工程建设中,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多的涉及到抛石地基的加固。这种方法是将重锤
光学功能薄膜涉及到光电产业、国防、环境科学等众多领域,具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本文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几种新型光学功能薄膜,主要包括:SiOx薄膜、YSZ耐高温光学薄膜、Ti
我国高职教育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高职毕业生就业适逢“三峰汇聚”时期,又遇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不只是就业难的客观原因所致,也
本文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和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相结合的工艺对退浆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一体式、分置式和串联式的三种不同工艺组合方法对MBBR-DMBR
二夹弦是流行于我国河南、山东、安徽、河北一带的民间艺术,其唱腔柔美细腻、清新亮丽、委婉动听、亲切流畅,被广大观众亲切地称为“半碗蜜”。该剧种从形成到发展、演变距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