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维度的哲学沉思——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种当代解读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RBWD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文本在意义上都是开放的.这也就是说,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能够从自己时代的生活世界的本质出发,对前人留下的文本作出不同的诠释.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解读马克思是一个人们难以穷尽的话题.在近些年"回到马克思"或"发现马克思"研究和讨论中,涌现出对马克思哲学的多种解读,其中,社会关系理论研究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明确的立意指向值得关注,成为一种新兴而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唯物史观当中,社会关系是一个重要而基础的范畴.正是对它的科学解释和正确界定,使唯物史观与以往一切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区别开来,标志了唯物史观的创制达于成熟.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社会关系思想既是马克思真诚而开创性研究的重要成果,同样也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长河的一种必然.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探解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即思维和存在二者同一于何者及同一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一问题完全是形而上的,可在本质上却是十足形而下的.在人类发展早期,自然万物的纷繁复杂使人惊诧之余开始探问万物存在(On)的本质,期冀为自身的存在建立确实性的根基.这在哲学史上被称作"本体论"时期.然而,结论在一开始就难以一致.这一方面是由于人对万物存在的思辨尚停留在简单抽象水平,往往抽取某类存在物某一方面特质作为所有存在物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出于本能和客观需要,人们在探问万物存在本质的过程中已经有形、无形地把作为思维的认识主体与作为存在的认识客体原本内在的联系先是外在化,然后对二者作二元式的区分与割裂,形成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和万物存在作为认识的客体的二分思维模式,并进而把客体归结为实体,从而人为地割断了人与物、物与自然和物本质属性与一般属性等本来客观存在的联系,这实质上取消了思维与存在有效同一的基础和可能.这种"实体主义"的整体研究路向,使人的认识始终不能达到对存在的确实性认识.这后一方面,直到现当代人们才开始意识到,但在最初,人们还是在坚信内在和外在能够达致沟通的基础上,开始着重对身内,通过追问自身把握外物所凭依的基础和方法的合理性为确实性建立坚实的根基.这在哲学史上被称为"认识论"时期.人们一度对此满怀信心.可是,最后的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休谟问题"彻底否定了人关于外部世界确实知识的可能,从认识论路径寻求确实性的尝试和努力最终宣靠失败.哲学似乎跌入了谷底.然而,思想顽强的生命力不允许哲学的发展就此中断,哲学能否达致对外部世界确实性的认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人们不由地开始问:思维和存在到底能否同一,存不存在所谓的确实性?康德宣称,在知性的范围内确实性可以部分达致.传统哲学的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底蕴,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意义及其社会关系理论研究价值就缘自于对传统哲学"实体"原则和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基本问题的批判和超越.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现实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理论批判,尤其是通过批判传统哲学的"实体"原则,马克思发现了"关系"之于"存在"本身的内在意义和价值,从而超越了传统哲学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形而上学追问,并把传统哲学那里作为形而上学实体、抽象的"存在"落实到人的现实社会历史生活最基本面,将哲学思考的重点转入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历史.发现了以往恰恰被忽视,甚至被歪曲和掩盖的社会关系,充分剖析了社会关系之于社会历史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从分析科学知识社会学(以下简称SSK)与传统知识社会学、默顿科学社会学的不同入手,引申出了要探讨的主题--"实验室研究".当然,这里所谓的实验室研究并非笔者亲身进入实验
中国是世界上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探讨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环境教育的开展,对于实现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环境的协
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这是被历代哲学家们所不断反思和探寻的问题。  在西方对幸福的传统理解中,包含了运气的影响、快乐的要素、快乐向满足的扩展,以及作为生活的价值衡
天赋论(innatism or nativism)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它备受关注并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争论.一些伟大的哲学家,如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茨和康德等,都针对天
维特根斯坦在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英国学者贝克尔和海克尔曾指出:“在英国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标志着一段奇想,他的思想是一座里程碑,后来的哲学家根据它来标
在技术崇高的时代,技术全方位地拓展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抗拒的“天命”,它不可避免的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决定性力量。技术化
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消费和消费文化问题研究的概貌,并对技术、文化和消费文化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以确定研究的逻辑起点。其次,对技术作用消费文化进行了历史考察。在这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