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有多种经后路下位颈椎内固定技术方法用于治疗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下位颈椎的不稳定。后路侧块螺钉钢板(或棒)固定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由于其诸多优势如操作方法相对简单,同时它能较强的重建颈椎的即时稳定性等等,使其目前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而经关节螺钉以及颈椎椎弓根螺钉则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本实验旨在测量中国人下颈椎骨骼标本与下颈椎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技术(transarticular screw fixation简称TAS技术)密切相关的参数,为下颈椎经关节突关节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简化进钉技术,促进国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临床应用的进一步开展。降低术中意外情况发生的机率。方法1.选择成人颈椎干骨标本14套,每套均按C3-C7顺序排列,分别用电子游标卡尺(精确度0.1mm)测量并记各下颈椎节段上、下关节突关节面的长度L、宽度W、下关节突的高度h、侧快高度H,等。用数码相机拍摄下颈椎骨标本标准水平位、侧位照片,将图片输入电脑,用photoshop软件测量上关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R的数值,以及上关节面最长径与矢状面的夹角A。分析讨论数据之间的关系,分析、统计各测量指标的均数、范围,分析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固定技术理想进钉点的进钉区间。建立较为简便的下颈椎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技术。2.在对5例临床病例的实际手术操作中,依据测量、分析结果,结合相关文献报道的下颈椎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技术的进钉方法置钉,了解手术操作中影响下颈椎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准确置入的因素。术后对患者颈椎进行X光拍摄及CT钉道扫描(如下图)以观察和判断置钉效果。临床病例还有待于未来进一步随访了解应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技术的融合率。结果1.标本测量结果:C3-C7上关节面的平均宽度为10.1~13.4mm,长度为8.1~10.8mm。下关节高度h在C3-C7逐渐增大:9.5~11.7mm。α范围约46.8°-52.0°。侧块上关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C3~C5较为接近,均值范围为48.4~-54.2°。C6、C7与水平面夹角(R)较大,均值70.0°左右,其中C6小于C7。下颈椎侧块高度呈增大趋势,范围C3-C7:10.3~16.7mm。2.手术操作中根据测量结果及相关文献报道的下颈椎经关节突关节螺钉技术进行置钉,术后对患者颈椎进行X光拍摄及CT钉道扫描,结果经关节突关节螺钉置入准确,螺钉穿过关节突关节复合体,4层皮质固定,未出现损伤血管、神经的情况。结论1.作者通过对标本实物的观察和测量,认为经关节螺钉置钉技术能够在下颈椎安全置入,螺钉损伤血管、神经可能性较小,副损伤的可能性比较低,下颈椎经关节突关节固定技术在临床上具有较强的可行性。2.下关节面的中心点在侧块后面中心的下方大约2mm,此关节复合体可为经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足够强度的皮质骨。在第3颈椎至第7颈椎之间的下位颈椎骨行TAS内固定技术存在稳定并且相对安全的置钉区间:即以侧块中心略偏向内侧为TAS的进钉点,螺钉在矢状面上尾倾的角度尽可能在枕骨对置钉的阻挡的范围许可内趋向40°,钉道与矢状面的夹角在10°趋向于角A这个区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