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策略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余华的小说《活着》及其英译本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翻译理论历史上,有关选择异化还是归化的翻译方法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自从20世纪80年代,苏珊·巴斯奈特指出翻译的文化转向之后,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将翻译研究同性别、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   “异化”这个翻译术语最早是由后殖民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1995年提出,用来区别于术语“归化”。他受到早期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的“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翻译观念的影响,定义异化翻译是通过保留原文的某些成分有意地打破目的文化的规范。它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源语表达方式,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译语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不同文化互相渗透的兴起,翻译理论界开始重新审视翻译的异化,因为归化统一的文化已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重新梳理翻译史上有关异化的概念,论证异化翻译的可行性就非常有必要了。   作者之所以选择余华的小说为例原因如下。首先,余华是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活着》作为其代表作,有一定研究价值。其次,这本书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体现着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最后,英文版《活着》是由外国学者白瑞克翻译,登上过纽约畅销榜首位。这样一部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的小说可以在外国读者之中受到如此欢迎,也给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带来一些启示。   作者通过比较和分析中英文翻译,特别是一些蕴含中国特色文化的词、短语、句子和段落,试图揭示异化翻译是如何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形式、风格、文化甚至修辞手法的内涵和外延。翻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言意义的转换上,其实质应当是民族文化的表达。异化翻译可以有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异国文化的背景、渊源、尤其是核心价值观,从而缓和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同时,异化翻译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丰富壮大也起着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文学作品的异化翻译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其他文献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认为翻译在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目前,生态翻译学被
二战后,幸存在世的犹太人通过各种方式去纪念大屠杀这段历史,尤其是生活在美国的犹太精英。他们借助美国好莱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通过生产大量控诉纳粹屠犹的影像来强化民族记
作为当代著名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作品数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以其为数不多的作品震撼了世界文坛。她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东西文化冲突、母女冲突、主人公的情感困惑等主题吸引
随着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它们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以往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责任内容,而本研究则调查中国企业英文网站的社会责任披露情况,以及这些内容如何
元语用意识是交际者在交际中选择语言、作出顺应时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反应。元语用意识对语言选择的指导和调控作用最终会在语用层面上得到表现。由于对于不同的语言选择,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