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纯正不作为犯的道德义务法律化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8613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之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刑法讨论的焦点。其作为义务的来源问题很复杂,时常涉及道德问题。为了平衡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我国刑法在缺乏相应规范的前提下,司法实践往往更加侧重对道德义务上的考量。毕竟法离不开社会,法律规范的最终目的就是调整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公民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而当今社会,公民的道德水平却存在下降趋势。当社会关系中某一具体人因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从而在可以履行某种道德或者法律义务时不履行,或者在无特定义务下不作为,社会关系可能就不会按照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而是会向着危害结果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公民的见危不救与不告知,以及对危险源的放任不监管,对公共利益危害是极大的。因此,特殊情况下不作为的主体可能会成为潜在的不纯正不作为犯。相对而言,不崇尚义务本位的西方国家却将道德上的救助义务纳入法律规范使之成为个人强制性义务,例如德国将“见危不救”入刑之举措,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因此,笔者有必要进行不纯正不作为犯道德义务法律化的研究:即研究某些道德义务能否成为作为义务来源,以及如何法律化的问题。因此,文章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关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概念及其社会成因。首先通过主要的学说,阐释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概念定义和规范构造,并提出本文对于不纯正不作为概念与规范构造的理解;接着,根据对于不纯正不作为犯概念内涵的认识与概念修正,论述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特征;其次,从社会道德角度出发论述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社会成因,分为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社会制度三方面,具体展开是中庸文化弱化互助义务,社会心理懈怠公共义务,社会制度缺乏救助保障;第二部分,论述道德义务作为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在作为义务来源的探讨中,首先明确形式义务与实质义务当中涉及道德义务的内容,接着着重论述道德义务与形式义务和实质义务的关系;其次论述道德义务能否成为作为义务来源的依据,分为法律渊源,法理依据和现实依据;最后如果道德义务能成为义务来源,那么哪些特殊的道德义务能够成为作为义务来源,本文分为见危救助的法益保护义务,维护公共秩序的见危告知义务以及危险源相关人的监督义务,并做出详细说明;第三部分,论述不纯正不作为犯中道德义务法律化的建议。分为道德义务法律化的总体思路和内容设计两部分。首先,阐明道德义务法律化应该注意法的泛道德化问题。重大道德义务写成法律规范应体现法的秩序价值。在一些涉及公共道德范畴的法律问题,涉及人身以及公共利益时,依据司法现状,针对具体情况合理强化司法解释,以完善立法;其次,给予我国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立法建议。倘若重大道德义务法律化,那么对于不作为造成公共秩序破坏的见危不告,见危不救,以及危险源监督责任等道德义务问题的刑事立法应阐述依据与具体立法建议内容。
其他文献
在汉语中副词“都”和“全”是常用的。副词“都”和“全”在意义、用法和功能上都很相似,使尼日利亚中级汉语学生感到困惑。尼日利亚中级学生使用时,由于其复杂性,学生很容易出现偏误。为此,笔者作为一位尼日利亚本土汉语学习者决定对尼日利亚汉语中级学生副词“都”和“全”偏误进行研究。笔者对副词“都”和“全”的本体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列举了副词“都”和“全”的不同功能,并对副词“都”和“全”进行了比较,明确了副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作为一种介于文学和新闻学之间的创作模式——非虚构写作,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涌现了一批非虚构知名作家。2019年,凭借新书《寂静的孩子》获得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的袁凌,作为新生代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丰富的作品、诗意化的语言以及始终保持对底层关切的视角,在非虚构写作当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以袁凌非虚构写作以及其非虚构代表作品《寂静的孩子》为研究对象,通
我国正经历世界历史上速度最快、发展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城市格局开始呈现竞争越来越激烈和发展越来越多元的趋势。竞争不再仅限于城市经济、科技与军事等硬实力的比拼,政府越来越重视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构建。城市形象宣传片作为城市的一张影视名片,承载着推介城市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精神面貌的责任使命,对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99年,以威海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城市宣传片为起始,中国城市形象宣传
“是……的”是国际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语言点,但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虽有部分教学研究,但很少涉及系统化教学法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文章选取了符合汉语语法教学的科学理论体系——“三一语法”理论,将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与标记性强调句“是……的”相结合,探讨该语言点的课堂教学环节。文章使用了语料分析、对比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总结归纳了“三一语法”的理论内容,确定了表强调“是……的”的
参与分配制度的固有功能在于解决金钱债权之间的执行竞合问题,本是一项纯粹的民事执行制度。但长期以来,我国参与分配制度却发挥的是对破产制度的补充作用,参与分配制度实际沦为了小“破产法”。参与分配制度在早期对弥补我国破产法的不足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法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这种积极作用逐步变质为了消极作用,并且成为导致参与分配制度功能异化与混乱的根源。在价值追求方面,破产制度侧重
工笔花鸟画在时代语境的转变中展现出不同的形式风格。“格物致知”思想观念下宋人以精炼的“笔墨”描绘出对自然的体悟,不断地探索着其中“物理”与“物性”,促成宋代绘画大繁荣的风貌并成为工笔花鸟画史上的经典,同时奠定了工笔花鸟画的形制基础。当代工笔花鸟画在多元的时代环境下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前景,而“格物”精神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风尚标杆。当代工笔花鸟画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入现代的审美方式并创作出具
本文主要以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为研究主题。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非全日制用工形式逐渐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而我国现行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仍存在不足之处,在法律上过于强调灵活性,缺乏对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安全性保障。此文结合案例来分析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梳理非全日制用工的制度现状,从中反思不足之处,如合同订立存在不要式化、劳动报酬标准及支付制度不健全、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无理由化等,同时介
老龄化背景下,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继续就业或者再就业的现象已经愈发普遍。但遗憾的是现有法律并未对超龄劳动者予以明确规制,导致其劳动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本文意在从法律角度对超龄劳动者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揭示超龄劳动者就业的法律属性,阐明现阶段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保护困境,同时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寻求保障我国超龄劳动者劳动权益的有效之策。全文正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界定文章论述需使用的概念入手
二十一世纪必将是由知识创造巨大社会效益的一个世纪,关于知识产权理论的研究则需要不断丰富完善。为了研究著作财产权的正当性,通过梳理当下著作财产权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对比中西方著作财产权制度理论演进路径,认识著作财产权正当性的来源,并对当前我国在著作财产权方面存在的观念冲突和实践困境提出追问,在此基础上,结合财产哲学理论以及西方学者关于知识产权正当性解释的观念认识方法,建立起一种较为体系化的著作财产权
美国在二战结束后所采用的福利制度模式仅仅运行了20余年便难以为继。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改革后,美国福利制度仍然矛盾重重。探究美国福利制度不可持续性的根源,对于深化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按照“问题提出——理论分析——历史分析——得出结论”的基本思路,对美国福利制度自大萧条至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福利制度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