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国俗语义是在词语概念意义基础上增加的与民族文化相联系的意义。国俗语义体现了语义的民族性,与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大量这种具有丰富国俗语义的词语。为了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有必要进行国俗语义的教学。语文教育和国俗文化紧密相连,良好的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知识的教授,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在解读一些经典文本时,融入对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国俗语义词语的探究,可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俗语义是在词语概念意义基础上增加的与民族文化相联系的意义。国俗语义体现了语义的民族性,与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大量这种具有丰富国俗语义的词语。为了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有必要进行国俗语义的教学。语文教育和国俗文化紧密相连,良好的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知识的教授,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在解读一些经典文本时,融入对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国俗语义词语的探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如果没有国俗语义的教学,学生仅仅懂得词语的概念意义,不懂语文教材中词语所蕴含的国俗语义,就不能够很好地解读课文。“月”这一词语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包括团圆思乡、离愁别绪、孤寂凄清、品格高洁、女子貌美、谈情说爱等。因为“月”历来就是一个贯穿中国文学史的意象,在人们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这些千姿百态、意义深远的月,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至今,仍然有不计其数的与“月”有关的诗文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比如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及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等等。“月”虽然国俗语义丰富,但在当前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缺乏国俗语义相关知识,没有自觉地去进行“月”的国俗语义的教学,影响了对课文的深入解读,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因此,在中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强化对国俗语义的教学。具体教学策略为:教师依据“月”的孤寂凄清、离愁别绪、团圆思乡、谈情说爱、女子貌美、品格高洁等国俗语义,结合具体课文进行教学。这样,学生除了学会月的概念意义,也能够理解掌握“月”丰富的国俗语义。研究“月”的国俗语义,并且将其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深入解读与“月”相关的课文,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其他文献
如何衔接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未被解决却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问题,事实上,有很多在小学阶段语文素养比较好的学生,一旦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就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跟不上语文老师的上课节奏,成绩出现大幅下降,逐渐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让学生平稳顺利地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是当前语文教育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此课题希望通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现状的研究,寻找到实
变文是唐五代时期佛教通俗性讲唱文学作品的总称。20世纪初,敦煌变文的出现,不仅弥补了宋前说唱文献资料不足的缺憾,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俗文学和传统说唱文学研究。变文与后世说唱文学的关系,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学界普遍认为变文是后世说唱文学的鼻祖,与后世说唱文学有源流关系。然而,二者在说唱主体、演唱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不属于同一个系统,应该将它们分别对待。本文在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唐代以后的传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中,陕西不仅是一方文学热土,也是一处文学重镇。陕西文学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题材内容、思想主题和艺术形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陕军”作家深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展现出不同的内在气质和外在特征,他们的作品总体呈现出一种雄浑、深厚、悲壮和苍凉的审美特色。在本文中我选用的是六套通行的中学语文新课标教材版本——人教版、苏教版、鲁教(人)版、语文版、北师大版和粤教版,选取教材中
21世纪是媒体文化的时代,媒体文化受众的广泛性和传播的迅速性,让人们时刻感受着媒体文化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如今的语文课堂正由于媒体文化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作为课堂的受众,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媒体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中学阶段正值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此时所接受到的文化将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本论文中,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媒体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学生对此的态
我国的散文写作、阅读以及教学源远流长。最早的散文可以上溯到甲骨卜辞,到孔子办私学时,散文的写作、阅读和教学已相当发达。孔子用六经教学除了诗以外,其余全是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创作空前繁荣。自从《史记》出现以来,历经魏晋、三国、南北朝、唐、宋直到元明清,有一条清晰的散文河流。现代散文的写作、阅读和教学正是在这样雄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我国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叶圣陶、
乡土情感,是指在生活现象与人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乡土的感情,是健全人格的一部分。乡土情感教育指的是学生在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之后,能够在内心中激发对乡土的情感、产生乡土关怀和乡土认同,并自觉、自主地改善乡土环境、为乡土的建设贡献力量的教育。传统的语文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为弥补这一不足,新时期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
亲情题材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学亲情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心理的过渡期,也是他们能否树立正确亲情观的关键期。因此,对处于过渡期的中学生进行及时而恰当的亲情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程独特的人文性价值为亲情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亲情题材作品占有近12%的比例,学生阅读、学习这类文章,可以更好地了解亲情、感悟亲情。教师也可以通过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对人的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人的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记叙文的阅读教学。记叙文的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同时有利于其他文体的阅读。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学生的阅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目前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几十年来,语法教学在我国表现出了“强—弱—较强”的变化趋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国颁布诸多语法论著,掀起了国内学习语法的浪潮。九十年代,受到西方淡化语法教学思想的影响,以及为了解决当时语文教学中过于重视语法产生的学习语文僵化问题,国内教育界展开了关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人文性”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工具性”,我国语文语法教学进入淡化期。近些年,很多专家学者和
作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和教师主体性的缺失,导致初中生在写作时出现了兴趣冷淡、作文内容虚假空洞、情感苍白等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作文,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甚至觉得无话可说,不知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如何才能真实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此外,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也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和具体可行的教学步骤,只是单纯地根据课本的单元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