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功能疏解视角下郑州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dujia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筑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是推动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2018年《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正式发布,行动纲要明确了郑州六大城市功能定位,开启郑州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征程。与此同时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的提出,为郑州市合理疏解部分非核心功能、腾笼换鸟提供了契机。因此,探索基于城市功能疏解视角下的郑州大都市区城镇体结构优化建设既响应了国家政策层面上的号召,又为郑州大都市区城镇体系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意义。
  首先,对国内外城市功能疏解及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成果进行梳理,深化和拓展了城市功能疏解及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内涵;其次,对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现状、城镇体系结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整理,指出郑州大都市区城镇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再次,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类,将之划分为人口维系功能、产业发展功能、维系和发展功能,并对郑州大都市区城市功能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梳理郑州市城市功能疏解的必要性,合理判断郑州市功能疏解的主要对象;在相关理论奠定的基础上分别从城镇体系结构的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职能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城市功能疏解对于郑州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结构的优化机理,同时建立OLS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功能疏解对郑州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具体作用;最后明晰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优化路径,并基于城市功能疏解视角提出郑州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结构的优化策略。
  本文得到的研究结论有:(1)郑州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结构在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2)基于空间基尼系数法测算结果,将郑州市城市功能疏解对象分为人口维系功能及产业发展功能两大类;(3)人口维系功能在郑州市的过度集聚不利于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结构的优化;郑州市产业发展功能疏解对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结构优化具有正向作用;(4)提出分别从等级规模结构优化、职能结构优化、空间结构优化三个层面破解郑州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结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郑州大都市区形成有序城镇体系结构。
其他文献
精准脱贫工作既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跟随扶贫对象变化而调整的动态过程。调查发现,贫困人口中近半数因病致贫返贫,现实情况及医学规律注定解决因病致贫返贫无法短期内实现,而且不可能全部解决,可见健康扶贫难度之大、面临形势之严峻。健康扶贫既要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也要提高困难群众健康素养,培养其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增强其自主能力;还要注重为困难群众提供生产支持和发展
学位
我国社会治理正在从“治理”向“善治”转变,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治理已经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与创新发展路径。然而,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势必衍生出诸多的治理问题:如治理结构的空间限制、制度规则的过度刚性、组织资源的非均衡配置、社会需求多样性、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等方面限制。为了有效应对复杂多元的公共治理需求和破解社会组织治理难题,我国社会组织普遍历经了一个复杂多样的政策转化与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但贫困问题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党和政府始终致力于扶贫减贫工作,扶贫开发工作先后经历了改革扶贫、开发式扶贫、扶贫攻坚、参与式扶贫到现在的精准扶贫五个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果。随着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针对贫困人口投入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也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但在财政扶贫资金的实际拨付、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资金闲置、
学位
官方智库作为最接近政府决策核心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在影响政府决策、搭建沟通桥梁、培育智库人才和引导公众舆论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为官方智库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对智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案例分析法,在对国内外相关智库研究的基础上,以政策科学理论、精英主义理论、多元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官方
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不仅肩负着惩罚和改造罪犯的重要职责,更是体现着社会主义法治的公正和文明,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刀把子”。相对于其他公民,身处高墙之内的服刑人员是以一个特殊的社会成员而存在的,尽管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但仍是我国的公民,依法享有生命权、健康权等未被法律剥夺的基本权利。监狱的人权保障状况是透视社会发展与民主进程的重要标尺之一,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确保服刑人员的医疗权利,不仅关
学位
扶贫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国事,为了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旨在找出贫困根源,对症下药,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经过政府的不断努力,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和政府进行整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它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建
学位
精准扶贫是新时代中国反贫困治理领域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要求,自实施以来就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第一书记驻村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理性选择,第一书记由行政组织赋权,通过对农村基层政治、组织、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重构优化,将国家权力渗入农村基层一线,弥补传统农村内生性领导力在扶贫领域的结构性不足,第一书记调动内外部资源,使精准扶贫工作在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第一书记作为精准扶
学位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的扶贫工作通过吸取教训和自主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扶贫模式和实用的扶贫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扶贫进程。但是,由于经验、思想和资源的限制,传统的扶贫模式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扶贫参与度低,扶贫效果有限,返贫问题突出等。如何创新和完善扶贫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扶贫工作的有效和持续推进,真正实现2020年如期脱贫摘帽的目标,对我国政府来说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2012年,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3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和制约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2016年,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2017年,总书记在党
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为特征的以中低端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的新常态,迫切需要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创新创业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200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