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西方规范伦理学的角度看,儒家伦理学常被视作一种德性伦理学。从学理内涵与思维进路分析,儒家伦理学作为一种德性伦理学,又与西方德性伦理学有着明确区分。近些年来,安乐哲等学者对儒家伦理学作了“角色伦理”的诠释,将道德生活置于人与人具体的行为关系中,引发了儒家伦理学的德性、角色之争,开拓了儒家伦理特质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了儒家伦理特质研究的新问题。本论文在梳理儒家伦理特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参考西方德性伦理学的观察视角,权衡角色伦理学的合理化程度,深化儒家德行伦理学的理论认知,以儒家伦理之“德”的变迁作为基本线索,将儒家伦理之“德”与殷周时期伦理之“德”联结起来,梳理天德到人德的转向。本论文对儒家伦理特质的研究从“德性”与“德化”两方面展开。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念不同,在孔孟那里,儒家“德性”作为人德伦理化的基本对象的表达,逐渐被内在化为人的本性良知,就此方面而论,儒家的“伦理本位”实际上是“德性本位”。本论文关于儒家伦理学“德化”特质的论述,则是对儒家德行伦理的实践特色的进一步探析,在伦理行为之外,增加了伦理动机、伦理指向的考察,始于德行伦理又不止于德行伦理,把“德化”阐释为认知与行为相统一的人的自觉。通过儒家伦理“德性”本意的澄清与“德化”进路的阐明,以期实现儒家伦理学作为德性伦理学的新的解读。(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对儒家伦理特质研究的现状、价值意义、困境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儒家伦理特质研究的现有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概括,确立了哲学史研究与中西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儒家伦理“德性与角色”的诠释之争为引子,兼顾儒家德行伦理学的观点,通过对儒家德性伦理学与儒家角色伦理学的优先性问题的分析,尝试进行方法论的思考。一到四章为正文部分。第一章儒家伦理特质在“德”,立足哲学史研究,分析儒家伦理的理论特色及结构特征,把殷周时期的“德”观念与儒家伦理之“德”联结起来,说明儒家伦理之“德”经历了天德到人德的转变,从周礼的思想起源等方面说明人德的理性特征,对周代敬德思想与儒家伦理之“德”的关联性加以说明,推德至仁,阐述儒家伦理之仁的人德内涵,展现儒家伦理“礼仁同构”的理论特色,强调道德实践与礼义规范的伦理功用,将儒家伦理特质之德归作人德的高扬,并开出“德性”与“德化”的两重面向。二、三两章从德性与德化两方面细述儒家伦理特质。第二章援引梁漱溟“伦理本位”的说法,对比孔孟、亚里士多德“德性”理念的差异,论述德性的本体论特征及构成要素,阐述孔孟德性伦理的实践性与内在性,通过德性与人性的合一把性、命、天、德串连起来,将伦理本位解读为一种“德性本位”,以此说明儒家伦理“德性”特质的独特内涵;第三章则从“德化”角度解析儒家伦理的实践进路,把儒家德行伦理学作为基础,综合伦理动机与伦理指向等因素,以“德化伦理”对“德行伦理”作进一步推进,通过区分“德行”与“德化”来说明儒家伦理自律与他律的双重统一性,从道德自觉问题的探讨入手,深化儒家伦理的“德化”特质研究,把“德化”阐释为儒家的伦理自觉,指明“德化”特质的优越性;第四章对儒家伦理“德性本位”与“德化进路”进行了统合,参考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对道德觉解作了伦理实践中人的规定性的论述,把“德性而德化”的儒家伦理特质总结为儒家自律精神,继而对儒家自律精神进行了“成己”之道的论述。结语部分对儒家伦理作为德性伦理的说法作进一步澄清,再次区分西方伦理与儒家伦理的“德性”内涵的差异,阐述儒家伦理承载的儒家自律精神与角色伦理关系意旨的不同,对绪论部分儒家德性伦理学与儒家角色伦理学的诠释优先性的问题做出进一步阐释。整体而言,本论文将儒家伦理特质研究纳入德性伦理学的理论框架之内,以儒家伦理之“德”的演变与分化为线索,在总结相关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贯彻哲学史研究与中西比较研究的方法,尽可能详致地梳理学界关于儒家伦理学作为德性伦理学或角色伦理学的观点,把儒家伦理特质解析为“德性而德化”的儒家自律精神,为推动当代儒家伦理学研究的深入,进行一种可能性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