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代导演是按照代际划分的导演群体,是中国电影史上涵括人员较多、创作时间跨度较大、政治意识形态性较鲜明的导演群体。他们秉持着现实主义原则,始终坚持走民族化电影的道路,在时代需求和政治规训下积极进行审美探索,在影像叙事上建构了自己的美学特色,架构一套相对完备的叙事体系:以政治意识形态为创作核心,创造了独特的镜语隐喻叙事,赋予了影像民族化美学特质。
建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论文将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注重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阐述第三代导演影像叙事美学的命题。论文分为六部分。
绪论部分,简要概述第三代导演的定名及研究价值,并在关于第三代导演的史学研究、艺术批评研究、意识形态研究和导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第三代导演群体及电影为研究对象,以影像叙事美学为重点的思路。正文第一部分以文革为划分标线,将第三代导演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主要创作期”“禁锢期”“再创期”;并选择“样式”为划分标准,分析第三代导演的三类影片样式:最受推崇的是惊险片,而数量最大的是革命正剧,发展最曲折的是喜剧样式。第二部分,以影像资料为基础,选择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作为分析框架,阐述第三代导演“泛政治化”的影像叙事。这一部分将重点阐述第三代导演影像叙事中的三个核心元素:电影的叙事者、电影的题材以及导演意图。第三部分,结合第三代导演的创作实践,研究第三代导演在政治使命和艺术表现的夹缝中摸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政治激情的影像语言系统。主要表现在蒙太奇(政治抒情性),运动镜头(营造情绪和氛围),中景、特写和画面构图(建立演员核心地位)三个方面。第四部分,对第三代导演的民族化追求进行分析。第三代导演的民族化思想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阐述第三代导演叙事空间的表达、基于现实政治功利的民族化美学改造的影像特质,进而具体分析第三代导演如何传统的文论、书论、诗论、曲论、画论、乐论思想运用到电影实践中。结语部分,在第三代导演的影像叙事美学研究的基础上,简要分析第三代导演对当代电影的借鉴意义。
建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论文将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注重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阐述第三代导演影像叙事美学的命题。论文分为六部分。
绪论部分,简要概述第三代导演的定名及研究价值,并在关于第三代导演的史学研究、艺术批评研究、意识形态研究和导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第三代导演群体及电影为研究对象,以影像叙事美学为重点的思路。正文第一部分以文革为划分标线,将第三代导演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主要创作期”“禁锢期”“再创期”;并选择“样式”为划分标准,分析第三代导演的三类影片样式:最受推崇的是惊险片,而数量最大的是革命正剧,发展最曲折的是喜剧样式。第二部分,以影像资料为基础,选择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作为分析框架,阐述第三代导演“泛政治化”的影像叙事。这一部分将重点阐述第三代导演影像叙事中的三个核心元素:电影的叙事者、电影的题材以及导演意图。第三部分,结合第三代导演的创作实践,研究第三代导演在政治使命和艺术表现的夹缝中摸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政治激情的影像语言系统。主要表现在蒙太奇(政治抒情性),运动镜头(营造情绪和氛围),中景、特写和画面构图(建立演员核心地位)三个方面。第四部分,对第三代导演的民族化追求进行分析。第三代导演的民族化思想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阐述第三代导演叙事空间的表达、基于现实政治功利的民族化美学改造的影像特质,进而具体分析第三代导演如何传统的文论、书论、诗论、曲论、画论、乐论思想运用到电影实践中。结语部分,在第三代导演的影像叙事美学研究的基础上,简要分析第三代导演对当代电影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