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完整的理解,不能回避情感层面,脱离情感层面,就不能够铸造大学生的个人精神、个人经验世界,并且违背了教育规律。情感作为大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量力量,对大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情感想要更加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引导。在当前的形势下,日益开放的环境使大学生展现出了日益复杂的情感需求,在遇到生活和学习中的负性生活事件的时候,许多大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处理,情感教育被理所应当的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和框架之中。情感教育可以推动教育者把关注点放到学生的情感发展之上,从促进大学生学会情感调控的方面入手,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情感能量,关注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以情感促认知,达到大学生人格完善的目标,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质的飞跃。情感的因素参与了大学生认知、能力形成的全部过程,相对来说,大学生由于身心的特点,在面对很多状况的时候很可能产生情绪化的倾向,很容易产生冲动。不过,大学生在这个阶段禀性和人格还并没有完全定型,思维的开阔性以及自身的求异性决定了大学生较高的接受能力,因此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把情感教育摆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之中。并且,作为传统教育方法的重要发展,情感教育是改善师生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升教育效果的好方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讲,突出强调其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和关注作用对于发挥教育的整体性功能十分必要,可以加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认知,以良好的调节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稳定的品格素养,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教育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实现。朱小曼教授的逻辑-认知层面与情感-体验层面共同构成教育过程的理论为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以该理论为指导,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对大学生情感的发展以及认知的进步十分重要,认知和情感作为互相补充和配合的因素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的掌握,同时也能够加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自身的情感完善,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健全提供了方向。情感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不能忽视的关键内容。作为教育方式,情感教育是对以往单纯理论灌输的重要进步,实现了理性和情感的有效交融,体现了特定规范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作为教育内容,情感教育完善了对大学生教育的范畴,关注到了大学生的情感层面的发展,通过情感教育,促进了大学生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一方面要注意大学生是情绪状态,通过创设不同的感染情境来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以教育者的自身积极情感来影响大学生并改善师生关系,通过调动大学生的兴趣来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要情感为向度,注重的是大学生的情感表现和情感发展方向,促使他们实现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帮助引导大学生解决情感问题和情感冲突、形成健康的思想政治品质以及高尚的情操。从整体来看,高校在推广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大学生都对情感教育存在误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几个方面,没有明确的强调关于情感教育的内容,教育者更多的关注点是认知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手段上,基本的理论灌输的前提下很容易忽视情感的因素,难以做到很好的融合,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理论十分零散,不成体系,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出现了“边缘化”的情况。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需要确定出具体的目标和内容,以提高情感调控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为目标,把情感能力、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关爱生态环境作为具体内容,切实加强教育者情感素养。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自我教育。因此要引导激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创设出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更好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