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回顾性分析83例Ig AN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分析运用张佩青教授经验治疗Ig AN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深度挖掘导师张佩青教授的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Ig AN提供更有效的诊疗方案。方法:1.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月我院肾二科明确诊断为原发性Ig A肾病的8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观察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红细胞计数(治疗0、1、3、6、9、12个月)的变化情况;观察治疗前后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肌酐(Cr),尿素氮(BUN),白蛋白(ALB)等疗效变化情况。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分析张佩青教授中医辨证论治Ig AN的遣方用药规律。结果:1.实验室疗效指标比较:1.1六个治疗时间点(治疗1、3、6、9、12月)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红细胞计数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后各时间点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红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P<0.01)。1.2血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肾小球滤过率、总蛋白、白蛋白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升高(P<0.01);球蛋白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升高(P<0.05);血肌酐、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P<0.01);尿素氮、尿酸、二氧化碳结合力、高密度脂蛋白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患者病理结果分析:2.1病理类型分布比较:病理报告诊断统计中局灶增生性Ig A最为多见,共28例(33.73%)。2.2牛津病理分型与临床资料相关性分析: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能与S(节段硬化)以及T(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尿红细胞水平可能与M(系膜细胞增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可能与T(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血尿酸可能与S(节段硬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3.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第6月临床缓解率总有效率为90.36%,治疗第12月总有效率达92.86%。临床症候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4.治疗方案疗效比较:一共有10种治疗方案,“中药+激素”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案,其次为“中药+激素+雷公藤”。“中药+激素”总有效率最高,“中药+激素+雷公藤”显效率最高。5.不良事件发生率:共10例,不良事件发生率共达12.04%。6.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统计分析发现,用药频次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黄芪、党参、山药、茯苓、甘草、枸杞子、土茯苓、薏苡仁、山茱萸、白花蛇舌草、女贞子、熟地黄等,其中以补虚药为主。进一步提取、演化出相关药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结论:1.运用张佩青教授经验治疗Ig AN在降低蛋白尿、血尿,升高血浆蛋白,保护肾脏功能、改善中医症候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2.治疗方案中有效率最高的是“中药+激素”方案,显效率最高的是“中药+激素+雷公藤”方案。3.牛津病理分型各指标与临床资料相关性分析,发现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能与S以及T有关;尿红细胞水平可能与M有关;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可能与T有关;血尿酸水平可能与S有关。4.张佩青教授治疗Ig A肾病以补虚为主,清热利湿化瘀为辅;用药以甘味、寒凉性、肝肾经药物为主;用药核心药组有党参-黄芩-黄芪-知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