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世纪文学现场当中,曹征路创作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向上继承无产阶级文化遗产,同时出现情节突兀、情感激进、模式固化等艺术性上的缺失。曹征路小说当中的民粹主义、阶级视角、社会剖析等情节不仅是对左翼文学传统的接续,从世界文学的角度来看,其文学创作中对当代中国价值传统的忠诚与追求,对公平正义的执着与呼唤等理想主义精神,存在于堂吉诃德精神东渐的历史文学序列当中。在新世纪的现实语境下,曹征路借助底层重构宏大叙事,形成历史与当下间的张力,以震惊的形式为底层言声,从中透露出知识分子的主体焦虑以及两者间的镜像互文关系,通过暴力美学和底层苦难拷问知识分子的灵魂。但他采取“倒退”的叙述姿态建构狂热激进的底层形象,释放非理性情绪以推动情节发展,形成历史理性的缺失。然而,曹征路能够保持写作自觉,在诸篇底层写作的流变过程中调整激进立场,以“对话”的形式思辨、批判底层陷落,逐步扩大写作格局,丰富其文学创作的人文精神。因而“如何存在的疑惑”与“堂吉诃德式的选择”便成为曹征路叙事的起点与终点,形成左翼文学传统的新世纪再表达。第一章“左翼文学传统的新世纪接续”以文学现场田野调查和知识考古的方法研究曹征路新世纪创作形成的历时性知识谱系和共时性公共语境。“国家神话时代”的历史基因塑造了曹征路的文化符码,当代中国的左翼文化传统成为他的精神原乡,在社会思潮转向“资本神话时代”的过程中出现情感错位,产生“丰富而痛苦”的反应:既有哈姆雷特式的对于现实社会的质疑剖析,又有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和高亢的行动力,形成对30年代左翼传统的新世纪接续。在两种精神气质的起伏消长中,曹征路以左翼传统的思维方式体认到时代的危机并借由底层的苦难回应以反现代性的一击。第二章“知识分子写作的困境与突围”以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方法发现曹征路知识分子写作是在以堂吉诃德的方式解决哈姆雷特的犹思。在历史与现实的强大张力下,“50后”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主体焦虑,曹征路将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以哈姆雷特的沉郁底色进行不弃言说,这既是他在失落境地中的疼痛求索,又是对于现代性社会的质疑与批判。在这一过程中,延宕自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学传统使他在新世纪底层身上发现了力量,两者互为镜像,知识分子犹疑苍茫的精神困境,在底层的现实境遇中得以照亮。最终,曹征路以堂吉诃德的战斗形态推石上山,通过宏大叙事完成左翼理想的精神重建。第三章“历史理性的缺失与自觉调整”从合历史目的性的视角辩证地批评曹征路的小说创作。曹征路宏大叙事中的阶级立场是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本质特征,他的奋力言说由这一文化惯性推向非理性的宣泄状态,在形式上也沿袭着左翼叙事的保守形态。但是,从《那儿》到《问苍茫》,来自哈姆雷特式的双重质疑精神使曹征路能够自觉调整叙事姿态,在创作流变当中渐蜕底层神性,并在小说结尾留下光明的尾巴,为自己的小说叙事打开通向历史理性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