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语境的三维时空下的动态阐释:以《红楼梦》中的“风流”一词为例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1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即译意,意义受语境制约,因此必须在语境中开展翻译。语境在表达与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境与表达和翻译的关系。本论文根据翻译语境的三维时空理论,研究翻译语境与翻译表达的关系。同时,将红楼梦中频频出现的风流一词在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版本中的不同表达作为主要剖析入口,从三维语境的视角来探视风流一词所体现出的翻译语境概念。正是因为两位译者身处的时代、国家、文化背景和翻译对象的差异,二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手法也不相同。同化手段的使用使得最终翻译定本适合大众阅读,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而异化手段的采取也将红楼梦中中华文化的精粹适当地保存下来,使得东方独有的文化为西方所欣赏。  论文首先对翻译语境的定义、构成因素以及翻译语境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通过详细的分析得到初步结论,即翻译语境是译者搬到翻译桌上的两种相关语言和文化互动的总和;翻译语境系统和一般语言使用的语境系统一样,都是由语言语境、言语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构成的多层次结构球体。翻译语境系统涉及原语、译语的语言和文化,甚至涉及译者的语言及其文化。集中对翻译语境进行分类,把翻译语境分成了自然、社会和心理时空。在第二章中,将视角主要转移到“风流”一词的由来以及文学史上的学者和文学理论家对“风流”一词的理解和阐释。并通过详细列举红楼梦中风流一词出现的语境和杨霍具体的翻译定本来进行初步分析。第三章中重点探索翻译语境的自然、社会和心理时空和《红楼梦》中“风流”一词的表达之间的关系。通过运用翻译语境的三维时空理论来分析一些典型表达语段后,笔者得出不同时空会导致“风流”一词的不同表达的结论。最后,正是在三维语境视角下对风流的分析之后,得出了差异性限制译者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这一结论。同时,也正是译者在语境的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他们会采用翻译策略诸如归化和异化,而本文也着重分析了两位翻译家采取归化和异化策略的标准,即二者的文化背景、翻译目的和知识结构水平等。  总之,从翻译语境的三维时空来分析表达和翻译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它促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翻译语境对表达产生的影响。从翻译语境的三维时空角度来分析《红楼梦》中“风流”一词的表达为《红楼梦》的英译本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参数。  
其他文献
红军长征胜利之时,毛泽东会见了红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同志。毛泽东高兴地对红二方面军的领导说“: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
外语界的学者和教师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教学必须与文化相结合。但在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过多地强调语言技能
近年来,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育蓬勃发展,与普通的医学院校不同,其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实践性强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而非研究性人才。随着国际化不断深入,在全世界护士面临短缺的大
成长是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渴望并经历的必然过程。无论在哪个年代、哪个国家,对年轻人的成长毫不关心的社会几乎是不存在的。在小说的一系列类型中,讲述“成长的故事”的成
语言迁移理论(languagetransfer)认为语言学习者主要受到已有语言的干扰,旧的语言习惯阻碍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要想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必须改正旧有语言习惯,形成新的语言习惯(hab
意象,古典诗词的灵魂,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中国文化,是中国古诗词美的载体。诗人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赋予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物以特殊内涵。对意象的解读是古诗词审美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