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表露对浪漫兴趣的影响——基于行为和近红外超扫描的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x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将异性个体间建立一段浪漫关系的过程称为“谈恋爱”。为什么要“谈”和“谈什么”是人们关心且困惑的问题。在心理学中,个体通过口头形式将自己的信息(包括经历、思想、感受等)表露给他人的过程称为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根据自我表露的私密度,可将其分为深度表露和浅度表露。在亲密关系领域,自我表露能够动态地塑造浪漫关系,对浪漫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核心作用。以往研究发现自我表露对喜欢具有促进效应,即当潜在伴侣进行深度自我表露时,个体更容易对其形成积极评价,从而促进了个体对潜在伴侣的喜欢(liking)。喜欢作为一种强烈的积极情感,是形成浪漫兴趣的前提条件,但是并不等于浪漫兴趣。浪漫兴趣是(romantic interest)指一方或双方表达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渴望,其特征是承诺、心理或情感上的亲密,以及可能的性接触,是一种比喜欢更强烈、更浪漫的动机。虽然已有研究表明自我表露对喜欢存在促进效应,但是,目前没有直接证据验证自我表露对浪漫兴趣是否也会存在类似的促进效应。如果存在这种促进效应,其背后的神经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行为研究检验自我表露对浪漫兴趣的影响,并结合近红外超扫描技术,考察自我表露影响浪漫兴趣的潜在神经机制。实验一旨在单向交流的情境下,考察自我表露对浪漫兴趣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以潜在伴侣的自我表露私密度(深度表露vs.浅度表露)为自变量,以浪漫兴趣为因变量。共211名单身异性恋被试被随机分配观看5位潜在伴侣的自我表露视频(深度表露或浅度表露),每观看1个视频后,填写对潜在伴侣的浪漫兴趣问卷。结果发现,自我表露对浪漫兴趣存在显著影响。具体而言,相较于进行浅度自我表露的潜在伴侣,个体对进行深度自我表露的潜在伴侣产生更高的浪漫兴趣。结果表明,在单向交流的情境下,潜在伴侣的自我表露对个体的浪漫兴趣具有促进效应。实验二旨在双向交流的情境下,结合快速约会范式,探究自我表露对浪漫兴趣的影响。共招募96名单身异性恋被试来到咖啡厅参加快速约会。每场约会以8人(4男4女)为一组,每位被试需要与4名异性约会对象,分别完成注视任务(3秒)和交流任务(3分钟)。其中,在交流任务中通过自我表露的话题(深度话题或浅度话题)来操纵自我表露的私密度,约会双方以轮流提问的形式进行相互自我表露。在完成注视任务和交流任务后,都需要填写对潜在伴侣的浪漫兴趣问卷。结果发现,个体在交流阶段对潜在伴侣产生的浪漫兴趣显著高于在注视阶段对潜在伴侣的浪漫兴趣。但是,在交流阶段中,自我表露的私密度对浪漫兴趣不存在显著影响。该结果提示,自我表露能够促进浪漫兴趣,但是,没有发现自我表露的私密度显著影响浪漫兴趣,这可能是因为交流时间太短,限制了约会双方对话题的表露深度,以及约会环境过于嘈杂,影响了自我表露私密度的操纵效果。实验三旨在进一步检验在双向交流时,自我表露对浪漫兴趣的影响并探究其神经机制。自变量为自我表露私密度(深度表露vs.浅度表露),因变量为浪漫兴趣(行为学指标)和脑间同步(神经指标)。为了降低环境的干扰,本研究在实验室情境下进行。共70名单身异性恋被试,以一对一的形式来到实验室。被试双方需要完成4个实验任务:静息态任务(3.5分钟)、注视任务(3.5分钟)、朗读任务(6分钟)和交流任务(6分钟)。在交流任务中通过自我表露的话题(深度话题或浅度话题)来操纵自我表露的私密度,约会双方以轮流分享的形式进行相互自我表露。在进行每个任务的过程中,被试双方需要佩戴近红外脑成像设备,记录大脑皮层的血氧活动变化信号。在每完成一个任务后,双方都需要填写浪漫兴趣问卷。行为结果显示,在交流任务中,自我表露的私密度对浪漫兴趣存在边缘显著的影响,在深度表露的条件下产生的浪漫兴趣显著高于浅度表露。近红外脑成像结果显示,在深度自我表露时,左侧额极的脑同步增量(交流任务的脑间同步-朗读任务的脑间同步)显著高于浅度自我表露时。此外,当约会双方进行自我表露时,左侧额极的脑同步增量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浪漫兴趣,特别是在双方进行浅度自我表露的条件下。该结果提示,左侧额极的脑间同步性可能是自我表露影响浪漫兴趣的潜在神经机制。综上,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检验了自我表露对浪漫兴趣的影响,并运用近红外超扫描技术考察其神经机制。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自我表露的私密度对浪漫兴趣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相较于浅度自我表露,深度自我表露会产生更高的浪漫兴趣。(2)在自我表露的过程中,左侧额极的脑间同步性增强可能是自我表露影响浪漫兴趣的潜在神经机制。本研究的结果在理论上有助于理解浪漫兴趣的形成,在实践上启示青年男女在恋爱的初始阶段不仅要一起“做事情”,更要“谈及自我”,最好是“敞开心扉地表露自我”。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信息工具的不断普及,储存数字信息和电子文件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储存容量也越来越大。但研究发现,过多的数字文件积累同样会给个人带来各种直接或潜在的负面影响。数字囤积(digital hoarding)是指数字文件和信息的累积过多导致个体检索目标的能力下降,从而让个体产生压力和混乱。以往研究发现依恋类型、避免遗忘、人际关系、损失厌恶等因素与数字囤积的产生紧密相关,是否人格特
学位
学位
学位
对人际互动中的信息产生行为进行界定和衡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信息明确性。在浪漫关系中,高明确性的约会请求信息例如“明天和我一起约会吧。”或是“你愿意明天和我一起去看电影吗?”;低明确性的约会请求信息例如“那部新电影看起来不错。”或是“你明天还会来学校吗?”。本研究中将浪漫伴侣间请求不及时、意图表达不清晰的请求行为称为“含糊其辞”式请求,它的本质特征就是信息明确性低。很显然,从信息产生过程角度来看,这种
学位
PUA(pick-up-artist)最早起源于西方,原本从属于美国亚文化社区,旨在教授男性如何提升自我并获得女性青睐,后随着《把妹达人》(The Game)一书的出版和畅销,PUA逐渐演变成了利用技巧操纵女性实现性目的的技术手段。在2008年前后传入中国后,原本以小众亚文化的形式存在于网络社群中,但由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其技巧与话语中流露出较多物化和歧视女性的思想,并带有反女性主义的特征,
学位
阅读模式和学习意图都影响我们的记忆。就阅读模式而言,朗读材料带来比默读材料更好的记忆效果,该现象被称作记忆的生产效应。就学习意图而言,有意学习带来比无意学习更好的记忆效果,体现了有意学习的优势效应。前人对这两种效应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其中对于两者加工机制的解释存在重合部分,认为两者可能共享部分认知资源,两个效应可能会协同作用影响记忆。首先,以往关于生产效应的研究仅仅探讨了在有意图条件下的生产效应
学位
学位
在数字时代,隐私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主题,隐私披露指用户向他人披露自己的身份、地址、健康、财务等信息。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时常要面对隐私披露的抉择,使用隐私信息来交换不同网站的使用权,以满足我们社交、购物、医疗的需求。同时,信息安全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第三方机构保管信息往往容易造成较大范围的泄露,用户的主动披露,长远看来会对其信息安全造成影响。隐私披露和大脑的背外侧前额叶(DLPFC)有关,这种行为涉
学位
探究人们注意自我情绪面孔的速度对于揭示人们在注意层面自我效价信息的加工具有重要作用。自我一直是研究者研究的重点话题,从理智自我来看,人们似乎可以对自我产生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在认识自我时,不会表现的平心静气或不偏不倚,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目标有选择地搜索、关注和解释有关自己的信息。特别是对于那些社会交往中被他人所看重的品质和能力(勤劳、智力和吸引力等),人们往往会对自身判断有偏差
学位
人应该如何生活?或者说,人类世界是否存在理想的现实生活?如果存在,这种生活如何实现,如果答案为否定,那么人又应该如何生活?围绕着这个问题,哲学家、政治家,抑或者对其社会生活提出规范认识的法学家提出各自见解。总之,答案离不开对人的生活的追问,对人本身内在视角的探索。自古希腊的柏拉图始,哲人就试图去寻找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国安邦的理想范式,而与之相对的政治现实主义则在修昔底德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政治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