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将异性个体间建立一段浪漫关系的过程称为“谈恋爱”。为什么要“谈”和“谈什么”是人们关心且困惑的问题。在心理学中,个体通过口头形式将自己的信息(包括经历、思想、感受等)表露给他人的过程称为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根据自我表露的私密度,可将其分为深度表露和浅度表露。在亲密关系领域,自我表露能够动态地塑造浪漫关系,对浪漫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核心作用。以往研究发现自我表露对喜欢具有促进效应,即当潜在伴侣进行深度自我表露时,个体更容易对其形成积极评价,从而促进了个体对潜在伴侣的喜欢(liking)。喜欢作为一种强烈的积极情感,是形成浪漫兴趣的前提条件,但是并不等于浪漫兴趣。浪漫兴趣是(romantic interest)指一方或双方表达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渴望,其特征是承诺、心理或情感上的亲密,以及可能的性接触,是一种比喜欢更强烈、更浪漫的动机。虽然已有研究表明自我表露对喜欢存在促进效应,但是,目前没有直接证据验证自我表露对浪漫兴趣是否也会存在类似的促进效应。如果存在这种促进效应,其背后的神经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行为研究检验自我表露对浪漫兴趣的影响,并结合近红外超扫描技术,考察自我表露影响浪漫兴趣的潜在神经机制。实验一旨在单向交流的情境下,考察自我表露对浪漫兴趣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以潜在伴侣的自我表露私密度(深度表露vs.浅度表露)为自变量,以浪漫兴趣为因变量。共211名单身异性恋被试被随机分配观看5位潜在伴侣的自我表露视频(深度表露或浅度表露),每观看1个视频后,填写对潜在伴侣的浪漫兴趣问卷。结果发现,自我表露对浪漫兴趣存在显著影响。具体而言,相较于进行浅度自我表露的潜在伴侣,个体对进行深度自我表露的潜在伴侣产生更高的浪漫兴趣。结果表明,在单向交流的情境下,潜在伴侣的自我表露对个体的浪漫兴趣具有促进效应。实验二旨在双向交流的情境下,结合快速约会范式,探究自我表露对浪漫兴趣的影响。共招募96名单身异性恋被试来到咖啡厅参加快速约会。每场约会以8人(4男4女)为一组,每位被试需要与4名异性约会对象,分别完成注视任务(3秒)和交流任务(3分钟)。其中,在交流任务中通过自我表露的话题(深度话题或浅度话题)来操纵自我表露的私密度,约会双方以轮流提问的形式进行相互自我表露。在完成注视任务和交流任务后,都需要填写对潜在伴侣的浪漫兴趣问卷。结果发现,个体在交流阶段对潜在伴侣产生的浪漫兴趣显著高于在注视阶段对潜在伴侣的浪漫兴趣。但是,在交流阶段中,自我表露的私密度对浪漫兴趣不存在显著影响。该结果提示,自我表露能够促进浪漫兴趣,但是,没有发现自我表露的私密度显著影响浪漫兴趣,这可能是因为交流时间太短,限制了约会双方对话题的表露深度,以及约会环境过于嘈杂,影响了自我表露私密度的操纵效果。实验三旨在进一步检验在双向交流时,自我表露对浪漫兴趣的影响并探究其神经机制。自变量为自我表露私密度(深度表露vs.浅度表露),因变量为浪漫兴趣(行为学指标)和脑间同步(神经指标)。为了降低环境的干扰,本研究在实验室情境下进行。共70名单身异性恋被试,以一对一的形式来到实验室。被试双方需要完成4个实验任务:静息态任务(3.5分钟)、注视任务(3.5分钟)、朗读任务(6分钟)和交流任务(6分钟)。在交流任务中通过自我表露的话题(深度话题或浅度话题)来操纵自我表露的私密度,约会双方以轮流分享的形式进行相互自我表露。在进行每个任务的过程中,被试双方需要佩戴近红外脑成像设备,记录大脑皮层的血氧活动变化信号。在每完成一个任务后,双方都需要填写浪漫兴趣问卷。行为结果显示,在交流任务中,自我表露的私密度对浪漫兴趣存在边缘显著的影响,在深度表露的条件下产生的浪漫兴趣显著高于浅度表露。近红外脑成像结果显示,在深度自我表露时,左侧额极的脑同步增量(交流任务的脑间同步-朗读任务的脑间同步)显著高于浅度自我表露时。此外,当约会双方进行自我表露时,左侧额极的脑同步增量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浪漫兴趣,特别是在双方进行浅度自我表露的条件下。该结果提示,左侧额极的脑间同步性可能是自我表露影响浪漫兴趣的潜在神经机制。综上,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检验了自我表露对浪漫兴趣的影响,并运用近红外超扫描技术考察其神经机制。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自我表露的私密度对浪漫兴趣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相较于浅度自我表露,深度自我表露会产生更高的浪漫兴趣。(2)在自我表露的过程中,左侧额极的脑间同步性增强可能是自我表露影响浪漫兴趣的潜在神经机制。本研究的结果在理论上有助于理解浪漫兴趣的形成,在实践上启示青年男女在恋爱的初始阶段不仅要一起“做事情”,更要“谈及自我”,最好是“敞开心扉地表露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