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重量语义与人称视角对汉语动作句加工影响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uihe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对语言的语义理解是基于人们的经验与世界的互动,而不仅仅是逻辑系统。理解语言特别是动作语言时,人们会使用支持感觉、行动和情感的大脑部分区域进行心理模拟。不少研究通过动作句子相符效应实验范式来研究语言理解中心理模拟的影响因素。纵观现有文献,对动作语言影响的研究涉及时态、运动速度、人称视角、物体形状、颜色、重量等,其中,针对人称视角的研究结果尚存争议,并且针对中文研究较少。此外,物体重量作为我们与对象进行交互时的重要感觉之一,是我们对于物体感知体验的重要信息,在语言理解中,少有针对隐含重量语义的研究,将人称视角与隐含重量语义进行结合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动作句子相符效应实验范式,旨在考察在动作句理解中,人称视角和隐含重量语义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具体研究问题为:(1)在不同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下加工动作句时,心理模拟的构建是否存在差异?(2)在隐含重量语义不同(隐含重量语义较轻和较重)时动作句加工中心理模拟构建是否有所不同?(3)在汉语动作句加工中,隐含重量语义和人称视角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为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2(运动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2(物体相对身体运动方向:靠近身体方向;远离身体方向)×2(隐含重量语义:较轻;较重)三因素被试内设计,利用反应时技术,对41名被试进行了考察,被试均为四川外国语大学在校学生。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分两次进行,为避免重复效应,两次实验间隔一周。在两个实验中,被试都需要对所呈现句子进行合理性判断任务。首先要求被试在判断前后用右手食指/中指按下中间键即红键,并在句子呈现前将手指一直放在红键上,句子呈现后,要求被试又快又准确地对所呈现句子进行合理性判断。两个实验均包含两种条件,条件一为合理按蓝键(靠近身体方向的按键),不合理按黄键(远离身体方向的按键);条件二按键与条件一相反。为避免顺序效应,实验采用反向抵消平衡法,即ABBA平衡实验设计。每名被试均需完成所有实验条件。实验采用E-prime2.0软件编程,最后的数据分为条件一实验数据和条件二实验数据,并利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在条件一和条件二中,人称主效应都不显著(Fcondition one(1,35)=1.746,Pcondition one=.195>.05,η2condition one=.048;Fcondition two=(1,35)=.014,Pcondition two=.908>.05,η2condition two=.000),说明在一、三人称视角下加工动作句时所构建的心理模拟无差异;(2)在两种实验条件下,隐含重量语义主效应均显著(Fcondition one(1,35)=30.054,***pcondition one=.000<.001,η2condition one=.462;Fcondition two=(1,35)=.42.182,***Pcondition two=.000<.001,η2condition two=.547),说明隐含重量语义对动作句加工产生了影响。此外,结果还显示,方向主效应在两种条件下都显著(Fcondition one(1,35)=8.777,**Pcondition one=.005<.05,η2condition one=.200;Fconditiontwo(1,35)=16.630,***Pconditiontwo=.000<.001,η2-condition two=.322),其中,靠近身体方向的平均反应时快于远离身体方向的平均反应时;(3)在两种条件下,人称视角和隐含重量语义交互作用均不显著(Fcondition one(1,35)=.072,Pcondition one=.790>.05,η2condition one=.002;Fcondition two(1,35)=.421,Pcondition two=.521>.05,η2condition tw。=.012),表明这两类影响因素之间无内在联系。但在条件一中发现,人称视角和物体运动方向交互作用存在边缘显著(Fcondition one(1,35)=3.031,Pcondition one=.09<.1,η2condition one=.080),通过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只有在隐含重量语义较轻时,同远离身体方向(F=(1,35)=1.71,p=.2>.05)相比,在靠近身体方向水平上,人称的简单效应边缘显著(F=(1,35)=3.32,p=.077<.1),说明人称效应(即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的差异)受物体相对身体的运动方向影响。综上所述,不同人称视角对动作句加工的影响不显著,而隐含不同重量语义对动作句加工确实产生影响,隐含较轻语义句的加工速度明显比隐含较重语义句的加工速度更快,产生了重量语义效应;物体相对身体运动方向也会对动作句加工产生影响。以上结果说明动作句理解受到身体感知经验的影响,支持了具身认知理论。
其他文献
跨媒介叙述中一种媒介与另一种媒介融合于同一文本会使得该文本形成独特的叙述张力。小说叙述中融入电影叙述后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认知效果和艺术冲击力。在视觉文化的催化下,文学与电影叙述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以图像语言为中心的电影叙述融合了诸多小说写作技巧,而以文字符号为中心的小说叙述,则融入了更多电影元素,如引入视觉化的电影叙述。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的小说中时常可见电影元素
《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最具权威性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其深入研究一直是辞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偏正式“动+动”复合词的释义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偏正式动动复合词的语义特征和释义模式有更清晰的认识,以期对《现汉》的修订提出一些建议。全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交代本文的选题缘由,概括介绍了学术界对复合词结构的研究、“动+动”复合词的研究情况以及辞书释义的研究情况,对研究对象的筛选和研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原文选自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A.Christakis)所著《蓝图:美好社会的进化起源》(Blueprint: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a Good Society)第四章。该书为科普文本,所选第四章研究了多种虚拟社区,通过实验对其进行系统控制和调整,观察相关人员和群体短期内的反应,旨在阐释一个成功社会所具备的核心特征,进而揭示所有
文章理论基础以西方言语行为理论为主,俄罗斯的言语活动论、言语体裁理论为辅。3种理论之间存在共通之处,为本文对俄语祝酒辞进行多维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些理论中,言语行为三分理论、言语活动论和言语体裁理论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分别是语用学,俄罗斯本土心理语言学以及语文学,因而可以从多个视角来研究祝酒辞的一般特性。本文从以下3个视角分析俄语祝酒辞,分别是:作为言语行为的俄语祝酒辞;作为言语活动的俄语祝酒辞
本文将《体验汉语·旅游篇》中的词汇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进行分析与对比,得出《体验汉语·旅游篇》中的超纲词汇的比重;同时分析《体验汉语·旅游篇》中的词汇与《旅游汉语词汇手册》的等级对应情况。前者是与通用汉语词汇等级作比较,得出以《体验汉语·旅游篇》为例的旅游汉语教材中通用词汇的比重;后者是与旅游汉语专业类词汇大纲做对比,分析《体验汉语·旅游篇》的专业旅游词汇编排情况。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通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长期关注妇女的生活状况。她的作品揭露了各种与性别有关的偏见。欧茨在《妈妈走了》中再次关注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对待。不同于她之前的作品中刻画的决然反抗的女性,《妈妈走了》以绝望的普通女性为中心。在男权统治下,妇女不采取极端手段,而是从自然中获得支持。生态女性主义强调了对自然的压迫和对女性的压迫之间的相似性。而且,大多数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自然在人类身份的形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薇尔·
创作于1972年的《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后期的代表作之一,是其文本实验的集大成者。而本文将结合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所提出的诗学理念之—的“轻逸”美学,尝试对卡尔维诺后期的代表作《看不见的城市》进行文本阐释。正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序言中所说:“也许这些更加纤细的形象(‘轻盈的城市’或其他)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带”①无论从文本形式还是思想内涵,小说都充分体现了卡式创作美学,尤其是“轻逸
现今中国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有更多的人想要了解中国,随着“汉语热”浪潮的掀起,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在当地学习汉语,来到目的语国家切身实地地学习目的语也逐渐成为更多汉语学习者的诉求。本文的研究对象设定为中文专业本科高级班留学生,研究的内容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本文围绕现当代文学课的课堂教学活动情况,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体验,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
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节选自《智力升级:人工智能、人类和超人革命》(Augmented Mind:AI,Humans,and the Superhuman Revolution)一书的第六章,本文作者亚力克斯·贝茨(Alex Bates)在人工智能领域工作了数十年,对该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与见解。他认为现代社会背景下,将人类直觉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能提升人类智力,提高工作效率,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超人
网络中立是美国互联网时代争议不断的话题。从本世纪初到现在,网络中立立法一直没有定论,美国的网络中立规制状态也总是随着政党交替来回反转。网络中立实际上是美国文化价值中的平等和自由在互联网领域的理想化身。它不可谓不美,但理想和现实存在巨大落差,当把这种理想落到实践时,实践结果却与自由开放的互联网目标背道而驰。两党理念认识的偏差,以及各自任期的具体操作问题,让网络中立成为了空中楼阁。尽管如此,两党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