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07年爆发的次级债危机这一特殊事件作为切入点,根据金融加速器理论和现金持有理论,探讨在金融危机中公司的现金持有政策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是否会由于预防性动机的需要而在金融危机期间增持大量现金,这种增持是否在具有不同财务特征、治理特征的公司中有不同的表现;如果公司的现金持有政策在金融危机期间发生了变化,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增持的现金的价值,或者说现金的边际价值是否会与正常宏观环境下的价值表现出不同,是相对更值钱还是贬值;投资者会认为公司持有更多的现金有利于度过金融危机期并把握复苏中的投资机会还是认为超额的现金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容易被管理者滥用而对公司价值造成损害?在中国特殊的融资环境下,国有控股公司与民营控股公司会否在公司现金持有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上表现出不同。在对以上问题做出研究后,发现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具备一定特征的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增持现金的行为,实证结果显示财务杠杆较高,代理成本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在金融危机中持有较多的现金,成长性较高的公司则由于对现金的大量消耗而被动持有较少的现金。而从投资者的角度,同样认可公司在金融危机中增持现金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在其他公司特征相同时,金融危机期间增持的现金价值高于未发生金融危机时。财务杠杆较低的公司在危机期间增持的现金比财务杠杆高的公司具有更高的价值,融资约束高的公司在危机期间增持的现金比融资约束低的公司增持的现金具有更高的价值。同时本文还探索了在我国的金融环境中是否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为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提供参考。研究告诉我们上市公司在面对金融危机或宏观环境波动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财务特征,不应盲目增持过多的现金,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改善融资环境。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持有的现金也应有理性的认识,不应单纯遵循现金为王,考虑到公司的融资约束和治理水平以及行业的投资机会和成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