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初相即视角下的前理解概念——以《存在与时间》之“在世界之中存在”为线索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ml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作为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思想与事物之间的关联,自然科学与传统哲学都是以主客二元符合论为基本理论预设来回应这个问题,而近代人文科学尤其是解释学尝试建立以“前理解”思想为切入点的主客融合的方法论来摆脱这种二元论思维,主张在理解之前已然存在这种思与物的关联,而这种关联的存在正是解释的前提条件,因此研究者在对历史与文本的解读时必须正视这种已经具有的关联。然而,对于这种关联是如何“发生”的,始终不被问及,直到作为现象学家与解释学家的海德格尔,以现象学方法反思了这一根本关联,他在《存在时间》之中以现象学的描述方法探讨了这种主客关系在此在的基本结构“在世界之中存在”里是如何发生的,揭示出此在早已与存在者共处于世界关联之中,并据此对传统二元论给予了批判。海德格尔认为,在这种关联相即中此在必然具有对存在的领会,所领会的就是此在自身的可能性与世界的意义关联,而对于先行领会之先行,海德格尔赋予了其现象学—意向性层面的涵义,这使得传统解释,学的前理解思想获得了真正认识论层面的先验基础,因而从根本上给予了前理解思想以合法性证明。   本文所依循的源初相即视角的意义在于,相即既具有“关联”之意,又具有“发生”的动态的涵义,而通过现象学的还原使我们进入了实事现象的源初领域,这正是传统哲学、科学、解释学所无法做到的。因此,只有在此源初相即视角下,正视关联是如何发生、此在又是如何对这种发生的关联具有先行领会,由此才能真正进入海德格尔的前理解思想。
其他文献
任何理论都不可能脱离它所栖居的历史时空。麦金太尔的美德论亦如是。针对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实践和道德理论危机,麦金太尔首先论述了现代西方社会的自然气候和道德的生活表征
本文主要介绍禅宗教人如何独立,分为六章。在各章之中以几个公案为中心而展开论述。首先,在引言中对题目的字词作了解释,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章从佛、法、师三个方面论
学位
弗洛姆的人学思想主要来源于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集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于一身。弗洛姆对人学思想的研究,总体上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展开而来的,他科
休谟批判地继承了贝克莱、洛克的经验论,基于经验主义的哲学立场对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其哲学并不仅仅关注认识论,他在宗教学中同样深有造诣,尤其是他对设计论鞭辟
学位
笛卡尔的沉思是针对“存在”的,由“我思,有我(我思——我在)”这一命题阐发。笛卡尔将此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则,进而重申了身心二元,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传统神学的命题,在
庄学研究,自魏晋以降,已蔚然大观。若要从中发现“新问题”,谈何容易?不过,若转换一下视角,用所谓西人后现代有关理论对之进行解读或曰会通,幸许能找出几分“兴味”。 无疑,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