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卡吉尔冲突进程中的美国作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亚地区最重要的国家关系即印巴关系,印巴两国围绕克什米尔问题一直冲突不断。在印巴核试验之后,1999年双方再次爆发了剧烈的冲突——卡吉尔冲突,这次冲突险些造成第四次全面战争。美国在这次冲突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解作用,加快了两国冲突的平息进程。本文以印巴卡吉尔冲突为切入点,研究在这次冲突进程中美国发挥的调解作用,从而探究美国在南亚地区政策转变的根源,并分析这次冲突的成功调解对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关系、美国在南亚地区战略布局的重要影响。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说明该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写作方法等内容。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叙述了卡吉尔冲突爆发的原因。包括历史遗留问题,克什米尔分界线未划分的领土争端;军事方面印巴核竞赛使双边关系恶化;外交方面拉合尔会面的努力没有取得实质的成果;在对印度军事动向误判与印度国内大选无暇他顾,放松戒备的情况下,巴基斯坦军方选取重要战略位置卡吉尔地区实施了这一进攻计划。第二章主要记述了美国在卡吉尔冲突进程中的调解作用。详述了美国在卡吉尔冲突中发挥作用的历史史实,第一节首先论述了美国在卡吉尔冲突爆发初期对事件责任方的判断。在印巴核试验时期美国对双方核试爆进行了阻止和协调,后因忙于科索沃战争,在此次冲突爆发的初期没有介入,而是做出了冲突责任方的判断,亮明美国立场。第二节分三部分论述了在印巴卡吉尔冲突局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美国一改之前印巴平衡的政策,积极介入冲突之中,表现出重印轻巴的政策转变。具体记述了美国对巴基斯坦施加压力,劝巴基斯坦方面撤军,安抚印度情绪,平息冲突的整个过程。第三节从美国整体调解的策略和其他大国的辅助作用两方面,论述对美国在冲突调解中发挥作用的思考。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美国能够在卡吉尔冲突中发挥调解作用的行为根源。通过对比卡吉尔冲突前后美国在印巴关系上的不同政策,得出美国在卡吉尔冲突中的南亚政策发生了改变,由印巴平衡向重印轻巴政策转变。并从直接和深层两个方面重点探讨美国在印巴关系上转变政策的原因。第四章主要论述美国在卡吉尔冲突中的成功调解对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双方及美国南亚战略的影响。本章通过论述印度、巴基斯坦国内、国际方面的变化,探讨印巴卡吉尔冲突使两国重新评估双边的政策,诉诸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使两国关系有所缓和。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互有妥协,但是基本立场没有发生变化,并且随着恐怖主义与克什米尔自治问题的上升,克什米尔问题愈加复杂化;美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获得提升,并通过印美关系的升温,有助于进一步塑造美国在亚太及两洋的战略布局。
其他文献
介绍了2011年报批的5个接入网节能标准和技术报告中提出的接入网设备功耗指标和测试方法;阐述了ADSL,VDSL2,EPON和GPON4种类型的接入网设备功耗指标的制定原则和具体含义,以及测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土地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承载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然而,伴随而来的粮食短缺、建设用地紧张、生态环境恶化、
李伯安是20世纪末震惊中国画坛的当代艺术家。在他曲折坎坷的艺术生涯中有两个重要的时期,并创造了典型的太行系列和青藏系列作品。他以善良、真诚、执着、淳朴的精神品格;痴迷
组织工程学是把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使其能够修复或者形成新的器官的技术。体内移植或体外移植都能够修复组织缺损,代替人体自身组织或器官的一部分或所有的功能
研究了无定形硼粉中的总硼测定方法。用硫酸和硝酸混合酸蒸馏消解试样,甲基红-溴甲酚绿及酚酞乙醇混合指示剂为滴定指示剂,利用溶液中游离的硼酸与甘露醇作用,用NaOH标准溶液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在室温下玻璃基板上制备ITO(Indium tin oxide)薄膜,并在真空中不同温度(100℃-400℃)下退火处理。研究了退火对薄膜表面形貌、电光特性的影响。XRD测试发现
采用超声冲击方法对MB8镁合金十字接头焊趾处进行超声冲击处理,对比测试焊态及冲击处理态接头的表层组织和疲劳性能。结果表明:超声冲击处理可以在MB8镁合金焊接接头表面获得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摇篮,同时也是世界工人运动的发源地。英国的工人阶级自从出现以来,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斗争。工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
在检察机关的各项职权中,行使最“杂”的莫过于民事检察权了。民事检察的范围,从现行法律的规定看仅是“生效的判决和部分裁定”;从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考察包括任何公权力机关对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异国或本国不同亚文化)之间的交际过程,当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研究是语言研究者的重点和热点。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入手,提出了在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