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东部和东南部与佛山市、江门市接壤,西及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和贺州市交界。肇庆主要流行粤方言和客家方言,属于西江广府文化亚区。与珠江三角洲广府核心文化区相比,西江广府文化亚区受到客家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建筑上形成以广府文化为主,融合了客家文化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同时又由于地缘原因又受到了粤西南地区福佬民系以及西部和中北部小数民族的影响,表现出多元的建筑文化特征。本文拟就此现象展开讨论,挖掘肇庆地区的建筑地域性。本文选取祠堂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勘察测绘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对地方志、族谱、碑刻等古文献的考据,基于传统建筑史学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古文献考据、类型学、语言学、以及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借鉴已有关于祠堂、粤西地区、礼仪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注重对祠堂礼制的考据,指导对平面、构架、构造等形式的考辨。此外,尝试纵向对比研究,剖析该区域祠堂的年代特征;通过区域内祠堂特征的横向比较,论述肇庆祠堂形制的不同地域特色。综上,本研究将探讨、构建肇庆地区传统祠堂建筑形制的规律特征,丰富广府祠堂地域性研究与认识。全文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整理与评述后,明确本文的研究范围,并制定论文基本研究方法及框架;第二章对肇庆传统祠堂门、堂、寝、廊、衬祠等一般建筑要素,结合古今经典文献进行再梳理,辨明祠堂各部分建筑的定义及空间属性,对相关部分的共同性特征及规律进行初步划定,并结合地方史料进行对比阅读,为后文对于平面、构架的研究提供基础语境;第三章对肇庆传统祠堂的平面格局进行研究,是基于第二章基础上进一步从平面角度对门、堂、寝、廊、衬祠等深入剖析,从各建筑平面分型中穿插对各种相关议题的讨论,并通过大数据处理,探寻其时空分布的规律、发展演变以及源流特征;第四章为肇庆传统祠堂构架的研究,亦是在第二章基础上,对门、堂、寝三部分主要建筑,采用类型学分型归类的思想,总结相同类型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类型的差异。对构架的研究主要针对其宏观的特征,即主要探讨祠堂的剖面的梁檩关系、梁柱关系、柱檩关系等主要传力体系,关注年代与区域的差异、经济与匠作的联系、形式与设计的规律。第五章为肇庆传统祠堂的构造深化研究,是对第四章构架研究的微观方面深化。主要选择梁、柱、驼峰斗栱、瓜柱抬梁、水束等主要构造进行再梳理,对一般性规律进行统计学再分析,验证普遍认知下的构造特征以科学、可信的依据,总结典型构造的历时性、共时性以及系统性等特征。肇庆传统祠堂是传统礼制、地域建筑体系、材料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礼制是祠堂的源流,地域建筑体系是祠堂的载体,地域文化是造型审美、装饰风格的核心,而地理位置的局限、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材料的使用进而影响建筑造型、营造技术及其演变更迭的方向,亦是建筑多元化形成的客观原因。通过经典文献的梳理结合地方史料的收集,并且通过图像与测绘的分析,本文讨论了有关肇庆传统祠堂的基本形制规律,深化了对祠堂一般建筑组成的平面与构架的研究,多角度展示了肇庆传统祠堂的演变规律,发现了有关肇庆多元民系下许多复杂的地域营造谱系的交流,认为祠堂在礼制下放的过程中,官方庙制结合本土建筑逐步形成了适应地域环境的形制,祠堂随着祭祀的变化不断发生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