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作人曾赞赏俞平伯散文的“风致是属于中国文学的,是那样地旧而又这样地新”。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评价他本人的创作。周作人以传统民族化的创作风格向世人展现其自身,他的散文创作实践具有丰富的民族特性,同时又具有全新的价值观念、表现形态和审美品格,显示出鲜明的现代特质。本文从中国艺术精神这一视角切入,分析周作人的传统文学价值观,继而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周作人审美理想、艺术风格的渊源关系,及如何体现在他别具特色的散文创作中。 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详细论述周作人的传统文学价值观。首先,阐述周作人对传统文学价值的宏观认识,在狂热反传统的“五四”时代,分析周作人如何用另一种理性的眼光审视传统,发掘中国传统文学资源的价值,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其次,从周作人推崇晚明文学,喜读各种杂书和笔记文,抨击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的文章等几个方面,细致考察周作人对传统文学的不同价值取向之原因。最后,从周作人对日本文化、希腊文化、英国随笔及英国性心理学家蔼理斯的接受四个方面,分析了周作人以传统为中心辐射异质文化的文学观念。第二部分论述周作人散文与儒家艺术精神的关联。首先考察了周作人散文的忧患意识与儒家艺术的渊源关系;接着从周作人散文创作中的三种不同的散文体式杂文、闲适小品和抄书体散文详细梳理了周作人散文中的忧患意识。在论述其忧患意识的同时深入挖掘其散文“浮躁凌厉”和“苦涩”特色的形成和转变原因。第三部分论述周作人散文与道家艺术精神的关联。首先考察了周作人自然平淡的审美追求与道家艺术的渊源关系;接着从题材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阐述了周作人散文自然平淡特色的具体表现形态。题材的选择从自然物象和地方风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艺术风格从语言的选择,意境的营造等方面加以阐述。在语言方面着重论述其追求简洁平易的语言,为文喜好含蓄,及笔调的闲适。在意境的营造方面,着重从对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及寓苦味于闲适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通过这篇论文,我试图想从周作人数量繁多的散文、日记和书信中考察周作人如何融化外国文学(化)对其影响,进而他的传统文学价值观加以提炼,并以此为基点,分析其散文创作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关联。本文意在打通“现代与古代”的界限,在探寻出现代文学家周作人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关联的同时,凸显周作人散文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创作个性,以便更深切的理解周作人散文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