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他者近来倍受文化学者,后殖民学者的亲睐,其实其在翻译中的地位也举足轻重。过去关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考察其对于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什么指导作用,而忽略了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来考察具体翻译行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宗旨在于“存异”,因此本文将以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为指导考察大卫?霍克斯对《石头记》中文化他者的翻译,通过对其翻译的描述性研究来进一步突出文化他者和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一篇组织严密的论文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本文采取了实证研究来观察并且分析大卫?霍克斯翻译《石头记》中的文化他者。文章的展开严格遵照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程序和要求:在客观观察基础上提出问题,描述翻译中的规律,在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得出作者自己的假想,在一般规律的指导下考察个体现象,即本文的个案研究,有计划有范围地收集翻译例子,对收集实例的客观描述分析。论文追溯了本杰明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主要考察他们如何强调翻译的地位,译文的重要性和翻译中“存异”的必要性。论文发现,这两位重要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家虽然意识到了译者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他者翻译的关键性,却没有关于这两方面的系统研究,因此本文的理论框架将建立在韦努蒂的系统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上。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通过对英语翻译的考察反对通顺翻译,呼吁提高翻译和译文的地位,考察了译者的隐身后指出译者不应该处于隐身状态,译者的地位应该得到提高。与本杰明和德里达不同,韦努蒂在著作中把文化他者的翻译作为重点考察对象,追溯了异化翻译的历史,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策略:抵抗翻译,以求在翻译中适当传达文化他者。根据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译者采取何种策略对待文化他者的翻译,跟他的文化取向和文化期待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同样的年代里同样的社会环境里同一个国家的译者对同一个文化他者会有不同的态度。因此本文从译者的角度对文化他者进行了试验性质的分类:根据译者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取向,本文把文化他者分成预期的文化他者和未预期的文化他者,即从译者的知识结构角度看文化他者可分为这两类,从译者的文化取向角度也可以分为这两类。在分类时,本文同时引用了相应的例子进行说明与论证。本文的个案研究即对大卫?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进行实例考察,以进一步支持本文对文化他者的试验性分类。基于对大卫?霍克斯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文化取向的考察和推断,经过对小说中文化他者的翻译进行描述性的研究,本文在实例中找到了文化他者上述分类的强有力的支撑,并且进一步证实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尤其是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于译者地位以及文化他者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的强调是很具启发力的。对待翻译实例,本文摒弃传统的“哪种翻译版本更好”,“什么是正确的翻译”或者“应该怎么翻译”的研究方法,采取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即在对译者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取向做出调查和合理推断的基础上,考察译者的翻译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译者会这样翻译,影响译者这样翻译的因素是什么。通过上述研究与论证,本文旨在提高译者的地位,强调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以及对译者影响最大的因素,进一步促进对文化他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研究。本文从译者的角度对文化他者的分类,以及把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拿来指导对翻译实例的考察和分析,属于试验性的研究。但是本研究建立在合理的理论框架之上,并且有足够的例子作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