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1686例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的胆囊结石发病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类型的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慢性肝病与胆囊结石的关系,为此类患者胆囊结石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及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期间,在肝胆胰内科住院明确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性肝病的患者1686例(其中包括慢性丙型肝炎904例、丙肝后肝硬化582例、丙肝后肝硬化伴肝细胞癌157例)以及同期在其他科室住院的非慢性肝病患者1716例,所有患者均行腹部超声检查。首先分析比较慢性丙型肝病与非肝病患者在胆囊结石发病率的差异。其次将各组按有无胆囊结石各分为两组,分析两组间在年龄、性别、Child-Pugh分级、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r-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凝血功能等指标之间的差异,并探讨高血压、糖尿病、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对各组胆囊结石发病率的影响。结果:1.慢性丙型肝炎、丙肝后肝硬化、丙肝后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的胆囊结石发病率分别为14.71%,30.5%,34.39%,均高于非慢性肝病者(9.67%)(p<0.001)。其中,丙肝后肝硬化、丙肝后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的胆囊结石发病率高于慢性丙型肝炎(p<0.001),但丙肝后肝硬化组与肝硬化合并肝癌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61)。2.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胆囊结石组的平均年龄、AST、ALT、GGT、ALP、TBIL水平高于无结石组(p<0.05),但CHE的平均水平低于无结石组(p<0.05);其次,结石组合并高血压、胆囊炎的发生率亦高于无结石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p<0.001,OR=1.044,95%CI 1.025-1.064)、AST(p=0.039,OR=1.002,95%CI 1.000-1.004)、胆囊炎(p<0.001,OR=2.724,95%CI 1.773-4.185)、是慢性丙型肝炎发生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3.不同肝功能分级的丙肝后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发病率的比较:Child-Pugh B级(33.5%)、C级(36.36%)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高于A级(25%)(p=0.041,P=0.036),但B、C级之间胆囊结石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607)。4.丙肝后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单变量分析显示丙肝后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平均年龄、TBIL水平以及合并胆囊炎、合并腹水的发生率高于不合并胆囊结石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p=0.018,OR=1.024,95%CI 1.004-1.044)、腹水(p=0.009,OR=1.661,95%CI1.134-2.433)、胆囊炎(p<0.001,OR=3.527,95%CI 2.372-5.107)是丙肝后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5.丙肝后肝硬化伴肝细胞癌合并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丙肝后肝硬化伴肝细胞癌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的平均年龄、ALT、GGT、TBIL水平及合并胆囊炎的发生率高于不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p=0.003,OR=1.072,95%CI 1.024-1.122)、ALT(p=0.026,OR=1.010,95%CI 1.001-1.019)、胆囊炎(p<0.001,OR=6.251,95%CI2.853-13.695)是丙肝后肝硬化伴肝细胞癌存在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6.非慢性肝病者合并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高龄(p<0.001,OR=1.034,95%CI 1.021-1.047)、胆囊炎(p<0.001,OR=15.489,95%CI9.828-24.41)、脂肪肝(p=0.013,OR=1.596,95%CI 1.105-2.305)是非肝病患者产生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在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慢性肝病人群中,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肝病人群,且肝病越严重,胆囊结石的发病率越高,并且在性别表现无统计学差异。2.在丙肝相关的慢性肝病中,高龄及胆囊炎是发生胆囊结石共有的独立危险因素,腹水是丙肝后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脂肪肝的存在导致非肝病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