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外汇市场已成为“远东汇兑市场之中心,次于伦敦、纽约,而成为世界三大汇兑市场之一。”1937年抗战爆发后,上海外汇市场原有的发展轨迹被改变,进入一个特殊的时期。本文选取抗战前期(1937年7月7日—1941年12月8日)上海外汇市场的变动过程进行评判,从一个较广阔的视角来呈现市场中各方势力之间的对比消长,进而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上海外汇市场在抗战经济中所处的地位。 第一,通过梳理上海外汇市场的历史发展脉络与抗战前期上海外汇市场波动的状况,以揭示战时上海外汇市场汇率波动的基本特征,即汇率呈现螺旋型下跌的趋势。 第二,分析影响汇率下跌的最为显著及长期的因素。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来考察,日伪货币战的破坏、国际贸易逆差以及通货膨胀是造成上海外汇市场汇率跌落的本质因素,投机活动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通过对国民政府在上海的外汇统制政策,以及中英平准基金、中英美平准基金的实施效果的考量,以剖析国民政府在上海实施二元制外汇政策的背景,深入探讨国民政府在外汇统制政策与“调整钉住”政策之间徘徊的原因。 第四,从关于维持上海外汇市场的两次大的争论切入,探讨上海外汇市场在抗战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国民政府最终采取维持上海外汇市场政策的原因。 本文大体上运用一般的史学研究方法,侧重于金融史与外交史、政治史研究相结合。上海是近代中国的金融、商业中心,对抗战前期上海外汇市场的研究在推动上海近代金融史研究的同时,将有助于拓宽抗日战争史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