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兰柯维奇旋回自提出以来,已有大量的研究及总结。自1988年意大利国际会议上,A.G.Fischer和I.Premoli-Silva(1988)公开提出了旋回地层(Cyclostratigraphy)的概念后,旋回地层学迅速成长为地质学领域的又一支极具潜力的新兴分支学科。日地天文轨道周期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进行旋回地层学研究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从而成为人们热点研究的对象,因为用这种方法取得的数字年龄值分辨率高,相对误差小,影响因素能较大限度地排除,可将地层特征、成因和年龄值的研究融为一体,全面提高地层古生物的整体研究水平,并能建立更高精度的“天文年代表”。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作为下三叠统印度阶-奥伦尼克阶层型候选剖面,在生物地层、同位素地层、磁性地层、沉积学等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该区早三叠世的地层中发育有比较完整的菊石和牙形石化石带,能够与其它剖面地层进行很好的对比。因此,该剖面地层序列的研究工作不仅在我国区域地层研究中举足轻重,而且对全球三叠纪年代地层学研究和国际地质年表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地层进行野外研究中发现,该地层的岩石地表露头表现出非常好的泥岩/灰岩岩性旋回,从宏观上看,其具有米兰柯维奇天文周期的特点。为了明确判定该地层旋回性沉积的特性,我们选择平顶山西剖面上连续的印度期地层序列,进行了野外岩性逐层记述和统计,并以2cm间隔密度连续采集样品进行磁化率分析,试图判定这些旋回的性质,为该地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高分辨率背景材料。在以野外剖面岩性变化观察为基础,辅以岩石磁化率的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得到以下结果与结论:1.根据磁化率小波分析方法,结合野外露头剖面上岩性组合变化,识别出地层两级(层束组和超层束组)旋回之间的周期比值为(4-5):1。功率谱分析得到两级地层旋回的厚度分别为341cm和76cm,很明显和岩性及小波分析的结果相一致。因此说明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地层中存在有明显的米兰克维奇天文旋回。2.通过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分析估算出研究剖面印度期地层中含有约11.6个大的周期和54.13个次一级小的周期,这与岩性中划分出的12个超层束组和56个层束组基本可以对照。说明平顶山西坡印度阶地层大致包括12个短偏心率周期和56个岁差周期。根据划分的岁差周期旋回,计算出印度阶地质时限约为1.1Ma,对应的地层平均沉积速率(成岩压实后)为3.7cm/ka。若以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年龄值252.6Ma作为参照,可推算出巢湖平顶山西剖面上Induan/Olenekian界线年龄值约为251.5Ma。3.采用Schwarzacher(2000)的沉积物累计曲线模型,将各个旋回按地层厚度累计成图,近线性直线的图形表明,当时巢湖地区的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未出现明显大的沉积波动,十分有利于旋回地层及其它地质研究。4.探讨了巢湖地区层束组岩性旋回的形成模式,认为层束组岩性旋回是由岁差周期控制下的干/湿陆地气候变化导致的一种碎屑沉积旋回变化,这种气候级别的变化只能影响到层束组内岩性旋回的组成,对于层束组间的岩性变化以及超层束组岩性的变化是受更高级别的天文轨道周期的控制,如偏心率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