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火针“火郁发之”法与电针法对急性期带状疱疹的镇痛作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今后确定最佳治疗时间间隔、最佳显效时间、缩短或减少针灸耐受时间、延长针灸镇痛后效应时间提供相关临床依据。方法:通过简单随机化方法将63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采用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电针法治疗,两组均为1日1次、10日1疗程、均治疗1疗程,同时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 VAS)随时间的变化、治疗前后简化McGill(SF-MPQ)评分、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消失时间、镇痛时间、镇痛起效时间、持续镇痛时间,并于第30天、60天、90天进行随访,记录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比较(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治疗后简化McGill(SF-M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05);4、两组患者治疗起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组镇痛平均起效时间为7.96±3.52分钟,电针组的镇痛平均起效时间为7.66±2.68分钟;5、疼痛消失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6、两组患者治疗后持续镇痛时间在第1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应平均维持时间为453.63±630.61分钟,电针组镇痛效应平均维持时间为244.00±438.63分钟,火针组镇痛时长优于电针组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ilton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火针组无后遗神经痛,电针组第30天有3例,第60天有2例,第90天有2例。结论:1、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2、在即刻镇痛效应方面,电针组起效时间较火针组快;3、在镇痛持续时间上,火针组优于电针组;4、在针灸耐受性方面,电针组较火针组容易出现耐受;在镇痛时效关系上,呈现一定的时效性(潜伏效应—首次效应—平台效应—递减效应—累加效应)5、两组均能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火针组优于电针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