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与重庆是中国西部最为重要的经济区域,对我国西部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于2011年5月通过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川渝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到了另一个高度。基于川渝经济的重要性以及笔者在之前对川渝经济研究中观察到的川渝经济的一些问题,本文将选择对川渝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的选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宏观上分析川渝两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深入到产业进行分析,并将川渝两地的经济整体情况、产业情况与东部地区进行比较。通过研究以其找到川渝两地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点与发展的瓶颈点,并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基础探讨川渝两地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本文的研究基于区域发展理论中的非均衡发展理论,更是将非均衡发展理论中的“倒U”型理论应用到了本文的实证模型之中。基于此经济理论,本文对川渝经济的研究层层递进,首先研究川渝两地地区生产总值(GDP),而后研究川渝两地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最后研究这两地的产业结构。前两方面不断做了纵向研究还与不同地区做了横向比较,产业结构则主要和不同地区做了横向的比较与研究。本文在做川渝经济研究时,不但分别做了四川和重庆的研究,还将川渝两地看作一个区域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法、对比分析法以及实证研究法。本文对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文献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并对其研究方法以及各种结论进行了详细分析,这些研究对本文后期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对本文应该采取哪种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也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最终确定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对非均衡发展理论中的“倒U”型理论进行了深入运用。本文即采用了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也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川渝与其他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了详细探讨。文章的结构如下:第一章为导论,在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一下几点内容:文章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文章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重要概念的解释;文章的研究方法;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为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此部分主要阐释一下两个部分,区域经济的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的差异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从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区域经济的差异理论则主要从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衡量方法、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规律以及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三章研究川渝经济的发展形势,主要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产业结构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既单独研究了四川和重庆也将川渝作为一个经济区域进行了研究。第四章则主要为研究川渝同东部地区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本文的实证部分采用了“倒U”型理论,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川渝同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进行了研究。本文做了三组分析,分别是四川与东部、重庆与东部以及川渝这个经济区域与东部的比较。第五章主要讲川渝经济区的主导产业,以产业的总产值为标准,不但单独分析了四川和重庆的主导产业,将川渝看作一个经济区,分析了其主导产业,并将这些主导产业与东部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六章主要写川渝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川渝经济未来发展路径选择、川渝未来可追赶东部对象以及川渝未来可追赶目标锁定上方面进行了分析。川渝的追赶目标锁定为河北与天津,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以及工业产业的比较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中在分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时文章再次做了实证分析。第七章主要讲川渝协调发展的路径,从川渝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基于“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川渝协调发展路径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八章则主要是文章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本文的研究,文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就经济总量而言,川渝两地同东部10省市的均值相比绝对差距在拉大,但差距拉大的趋势正在得到逐步缓解;(2)就人均GDP而言,川渝与东部相比,呈现“倒U”的形势发展;(3)就产业结构而言,川渝在二三产业上明显弱于东部地区。另外,在本文将川渝与冀津进行比较的时候得出其与东部比较相似的结论,文章对这两个经济区比较的结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基于此,作者对川渝的经济发展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如:根据产业结构制定未来发展路径;寻求产业的重点突破;加强对外开放;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等等。整个文章在创作上有以下几点属于这方面研究的创新点:(1)文章采用库兹涅兹的“倒U”型理论分析了川渝与其他地方的经济差距,并根据“倒U”型理论建立了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模型。(2)本文不但详细分析了川渝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产业结构,还进一步分析了川渝工业中的主导产业,并将其与东部地区和冀津两地做了横向比较。(3)在研究川渝经济时,本文给川渝经济的发展锁定了可追赶目标,并将其同可追赶对象(冀津地区)的经济做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同时文章有以下几个不足之处:(1)由于数据的发布时间相对滞后,文章使用的数据只到2010年,时效性稍显缺失。(2)文章对现象的分析进行的比较深入,但是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稍显不足。(3)在川渝经济未来发展的路径上做了浅析,缺乏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