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论述“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及其相关作品。其笔下塑造的一些人物体现了“迷惘的一代”的特质,如《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杰克及勃莱特,《永别了,武器》中的弗雷德里克·亨利,“大二心河”中的尼克,“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哈利,以及《非洲的青山》与《死在午后》中的作者本人。本论文拟就这些作品围绕“迷惘的一代”展开论述。 本论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分成三部分,主要论述海明威及其著作。第一部分介绍了海明威的生平。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美国及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之一。海明威1898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郊区的一个村庄—橡树园。父亲医道高明,酷爱户外活动,母亲是公理会教徒,颇有艺术修养。双亲对海明威的影响很大。1917年,海明威在堪萨斯明星报当见习记者。次年他志愿到意大利前线当救护车司机,两次受重伤,但都赢得荣誉。1919年他返回美国,1921年结婚。1922年他担任驻欧记者。两年后他从新闻工作中隐退,立志于创作。海明威是位多产作家。他的早期著作有《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及《在我们的时代》,后者包括了一个著名的章节“大二心河”。1925年,海明威发表了《太阳照常升起》,之后,《永别了,武器》也问世了。这两部作品使海明威声名远播,也确立了他作为“迷惘的一代”代言人的身份。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则是海明威创作的鼎盛时期。他的自传性作品《死在午后》及《非洲的青山》以及他的大部分短篇小说包括“乞力马扎罗的雪”均在此时问世。1940年出版的《丧钟为谁而鸣》为海明威带来了世界声誉。1954年《老人与海》的问世为海明威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在晚年海明威终于敌不过疾病纠缠,于1961年自杀。 第二部分评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一战于1914年爆发。在美国国内有关战争的热情日益高涨,而起初美国保持中立直到1917年才对德宣战加入盟军。但战争很快就结束了。战后到处都弥漫着幻灭之感,大战造成巨大的破坏,也严重摧残了人们的身心。而在此期间成长起来的青年由于战争的关系成为格特露德·斯泰因标榜的“迷惘的一代”。第三部分简要论述迷惘的一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福克纳、刘易斯等作家均在其列。他们生活在动荡的年代,被战争剥夺了一切,成为无本之木。他们对一切失去了兴趣,因而时常怀旧,企图逃避现实,正如他们笔下的人物一样,尤其是海明威作品中的主人公。《太阳照常升起》描绘了一群流亡者战后颓废的生活,而《永别了,武器》则反映迷惘的一代战后的幻灭感。而海明威的其它一些作品也表现了“迷惘的一代”的思想倾向,如“大二心河”、“乞力马扎罗的雪”、《死在午后》与《非洲的青山》。海明威在这些作品 中描述了迷悯的一代的心路历程:从迷恫发展到逃避甚至走向死亡。 第二章评价海明威极具代表性的刻画迷悯的一代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 与《永别了,武器》。该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关于《太阳照常升起》。该书描述了 杰克·巴恩斯及其他流亡巴黎的青年战后的生活和思想情绪。杰克是个美国青年, 在一战中受了重伤,他热恋着勃莱特,但负伤造成的残疾使他对性爱可望而不可及。因此,他漫无目的地生活,嗜酒如命,对难熬的夜晚无能为力。女主人公勃莱特过着放纵的生活,混迹男人之中。他们寻欢作乐,到潘普洛纳去观看斗牛以求得到精神刺激。之后杰克独自旅行,企图忘掉一切,然而勃莱特的电报又使事情变得无可奈何,令主人公愈加痛苦。该部小说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经典之作,而海明威因此被称为美国文坛巨人。小说中以对话最出色,该书对同时代青年影响极深。 这一节的重点在于人物分析。小说中的流亡者大都精神幻灭而过着纸醉金迷、恣意放纵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真爱只存在于两个无法相爱的人身上,而女主人公与其他人的关系只是逢场作戏。小说的结尾句“这么想想不也很好吗?”流露出浓重的哀伤痛苦的情调。小说中主人公在道德精神方面进一步体现了其迷悯的状态。旧的道德观、价值观随着战争崩溃,宗教信仰也都丧夫了,人们的精神是片荒野。 第二节评述脉别了,武器》,该书体现了海明威“战后幻灭”的主题。书中描述了一战中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欧洲的战争经历及其爱情故事。他盲目地投人战争,却发现了战争的荒谬。他不知自己为何入伍,也不知为谁而战。在战争中他看不到神圣的东西,对“光荣”一类的词感到恶心。他试图摆脱战争,因此“独自嫣和”。他逃离意大利,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在瑞士度过短暂的幸福时日。身心所受的创伤以及爱人凯瑟琳和婴儿的死亡使他感到幻灭,心灰意冷,成为迷惆的一代的一员。《永别了,武器》一书自出版之日起,一直吸引着广大读者而且深受评论界的好评,被认为是现代文学的一个名篇。书中海明威独特的语言艺术再一次展现它的巨大魁力。 第三章继续论述海明威有关“迷惬的一代”的其它作品。第一节提及短篇小说“大二心河”及“乞力马扎罗的雪”。“大二心河”表面上只描述了尼克孤独的一次钓鱼之旅。深蕴其中的内涵才是本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