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推行,科学课程改革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小学(3~6)年级在原有的自然课程基础上设科学课程,初中(7~9)年级设综合科学课程或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科学课程,高中仍然实行分科科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纲要》的规定明确了基础教育中科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内涵。在我国长期的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把课本中的科学概念教授给学生时,认为学生的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学只是关注新知识的传授,学生只需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设法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和概念。然而,当前国内外大量的研究与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之前,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和各种信息渠道,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概念。这些已有的概念有些与科学概念大体一致,有些是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迷思概念。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迷思概念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转变,将影响新概念的学习。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将学生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进而,科学教学中概念转变的策略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鉴于研究问题的需要,采用文献法和案例法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策略体系。对这项工作,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第一,从学习理论和科学哲学出发,分析了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策略构建的理论基础,探讨了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第二,搜集和梳理了概念转变及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相关文献,分析了概念转变的条件与影响因素、概念转变的方式与途径、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过程、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建立了“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策略”体系的分析框架。第三,根据所建立的分析框架,从“认知结构探测,了解原有概念”、“引发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科学概念”三个层面,构建了“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策略”体系。第四,以初中科学《果实与种子》一课教学为例,根据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策略体系,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并对教学实践进行效果分析,验证了这一教学策略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