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类学重要的原型之一,“地母”具有深刻的内涵。大地母亲养育了人类与万物,她象征着生命、温暖和宽爱。自荣格从事对原型底蕴的探究开始,“地母原型”便成为迄今为止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原型。原型批评侧重研究的是作品与其它作品以及作品与原型之间的联系,通过原型的寻找和阐释去发现集体无意识的内涵。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文本的解读,可以使文学研究向深度与广度扩展。路遥以陕北生活体验为背景的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独特存在。本文试图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对路遥的文学叙事模式作初步的思考。路遥深深地扎根于黄土之中,他一方面热切关注着生存在这片贫瘠土地上芸芸众生的命运,企图为他们的苦难人生寻求一个出口;另一方面,又掩饰不住对黄土地的强烈感情。这种爱恨交织的心境,使他的一生都在艰难地追寻心理和文化上的母性港湾。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审视,笔者发现路遥的创作不仅仅受到个人意识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集体无意识中“地母”原型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土地和母性化的女性形象这两个系列的核心意象,这是“地之子”们得以走向回归之路的精神支撑和生命母体。回归土地、回归母性是人类寻找归属的愿望在心理上的无意识显现,二者的紧密结合便构成了“地母原型”的深刻内涵。人类文化意识中的“恋土”与“恋母”情结,就在回归精神家园这一意义上得到了有机统一。本文通过对路遥及其创作的再解读,分析路遥文学叙事中“地母原型”的表现及根源,进而论述原型的力量对作家及其创作不可忽视的影响与制约,旨在从原型批评的角度为读者理解路遥及其作品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即引论。针对目前路遥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不足,论述原型理论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路遥作品价值的被肯定,这是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路遥作品在理论方法和对象文本上的条件。第二部分:对人类的恋母(土)心理进行文化层面的溯源和阐释。论述“恋土情结”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潜藏在人类种族心灵深处的“原始意象”,即集体无意识。同时联系东方女娲造人的神话和西方地母盖娅的传说,论证大地与母亲在本质上的同一性,为追溯文学作品中的“地母原型”找到了理论依据。第三部分:结合文本论述土地作为路遥文学叙事中“地母原型”的表现意象之一,是承载黄土儿女苦难的精神乐土。原型的神秘影响力以及对于故乡的情感认同驱使作家对人类生存之痛进行关怀式书写,遥望故乡的“地之子”们,只有脚踏黄土地、心系黄土地,才能获得一种“根”的依存感。第四部分:论述母性化的女性形象是土地的化身,作为路遥文学叙事中“地母原型”的又一表现意象,她们是抚慰男性受伤灵魂的温馨港湾。地母般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使路遥倾心于描写母性化的爱情,让男性在女性身上得到母爱般的精神归属感。路遥对母爱的独特体验与地母神话原型相契合,二者在实质上是同一的。第五部分:论述作为批评视野中的“地母原型”是作家用心营造的诗意栖居地,回归“地母”实际上是忘却暂时的痛苦,而通往想像性的救赎之路,是作家对人类乌托邦家园的理想再造。结语:路遥受到集体无意识强有力的影响,在无形中左右着其创作,并将“地母原型”融入自己的底层生存体验,从而成就了其文学叙事的独特性。综上所述,从路遥作品中的“地母原型”切入来解读路遥及其创作,为我们理解路遥提供了一定的有益启示。文学的研究与创作无论如何是很难拒绝来自祖先的巨大精神遗产的介入,只有吸吮那古老而富于营养的乳汁,文学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