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研究视域中,关于其创作的继承与借鉴、文学审丑、小说中的性别叙事、“民间”与民间立场、狂欢特色等研究相对较多,各类研究在深度、广度、方法和数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实绩。相对而言,其小说意象研究及纵深论述较少,小说意象也限于“儿童”、“动物”、“鬼魅”、“寺院”、“吃人”等方面。由此可见,对莫言小说中“肉”意象的提炼及对“肉”意象所蕴涵文化意蕴的分析、探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力求以“肉”意象的文化解读为突破点,即从文化角度解读莫言小说中的“肉”意象,在意象学与小说叙事学研究基础上,定位本文中“意象”与“文化”视角,通过对莫言小说中“肉”意象的提炼、分析,探讨“肉”在莫言小说中的地位。将曰“食”:“无肉不欢”的斑斓盛宴、曰“色”:身体及欲望表达、“食草”与“食肉”的对立统一、“灵与肉”的哲学沉思四个层面归结为“食”、“色”两个切入点,重点分析莫言笔下“肉”意象的丰沛淋漓、汪洋恣肆,非肉不食与食草家族的矛盾统一,“食”与“色”的碰撞、纠结,进而阐释“肉”意象的文化蕴藉。从民族文化心理探源、民间与地域的互融影响、饥饿与孤独浇铸的个体生命记忆三个方面分析“肉”意象的文化根源。其中,从民族文化心理层面分析食、色两方面“肉”的根源积淀,探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肉”的定位、期野;从与庙堂对立的“民间”范畴内,尤其是齐鲁民间与地域的交融影响中找寻“肉”安身立命的根源;从作家莫言童年饥饿、孤独的个人感受和生命记忆入手分析作者偏爱“肉”的原因。可以说,莫言小说中的“肉”意象是一种文化意象,是传统文化中食、礼精髓的延续,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文化记忆符号,是食、色文化古今发展的折射,是作者复杂生命体验的文化表达。因此,有必要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文学意象范畴里全新的“肉”意象群,探讨“肉”意象的文学审美价值;从“肉”意象的寓言性及世俗精神指向视角探讨“肉”意象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说,从文化的视角深入研究莫言小说中的“肉”意象,有助于从深层结构揭示莫言小说内容与思想的丰富性及深刻性,有利于解读作家小说文本的独特意义,有益于莫言小说意象的整体研究,有助于作家间、作品间的比较分析,同时也有益于探寻出社会学、民俗学层面的文化意蕴及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