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学业压力与内外化问题的关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82211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也是造成他们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来源。高中生学习压力问题日益成为了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宋加升、聂文海等认为学生在能力、信心不足的情形下,会做出逃避学习压力的不同反应。压力的增大使得一些高中生程度不同地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厌学、逃课、攻击、焦虑、抑郁等,甚至有的学生离家出走、自虐自杀、违法乱纪等。针对高中生出现的这些内外化问题现象,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做了一些研究,如研究高中生的攻击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父母严厉管教、控制与学生的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高中学生的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的关系,还有的研究了内外化学生的归因特点的差异等,但很少有人将学生的学业压力和他们的内外化特点结合起来研究。通过总结既往研究发现,目前学业压力和内外化问题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有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学业压力和内外化问题。这些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线索,但同时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在内外化问题方面,以高中生为对象的研究偏少。很多研究都着眼于幼儿、童年期、青少年早期,关于高中生内外化问题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2)把学业压力和内外化问题相结合的研究相对偏少。目前有不少研究者探讨了学业压力的来源、年级差异,内外化问题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等,但很少有研究把学业压力与内外化问题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分别考察高中生学业压力与内外化问题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以及高中生的学业状况对其内外化问题的影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济宁市3所有代表性的高中选取高一至高三510名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集体施测。学业压力方面选取陈旭(2004)编制的“中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SSS)进行调查,内外化问题行为方面采用Achenbach(1991)青少年行为自陈量表(Youth Self-Report,YSR)作为研究工具对高中生的学业压力与内外化问题进行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高中生的总体压力感受性别差异不显著。2.在任务要求压力方面,高一年级显著大于高二年级。3.内外化问题存在性别差异,特别是焦虑抑郁、思维问题、违纪行为因子女生都明显高于男生。4.内外化问题各维度从高一到高三随年级递增,高三年级要高于高一、高二年级,且在注意力、攻击性行为和总分上的年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5.高中生的学业成绩与注意问题、社交问题、思维问题、违纪行为等存在显著相关,说明学业成绩是影响高中生内外化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6.学业压力与内外化问题相关显著,学业压力与焦虑抑郁、退缩、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行为相关显著,与其他维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日常生活中错误用药和滥用药物的情况十分普遍,药物滥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损害,对药物滥用的现象进行研究,可以认识到其产生的严重影响,并
<正>学校办公室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其长足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办公室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行政管理质
本文研究了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BOP)和开展FATS的基础情况。在这基础上,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BOP统计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上海市统计局进行的外商投资企业统计情况和FA
典型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种,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典型教育方法中有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典型教育。正面典型的正确宣传凸显示范教育的成效,反面典型的正确运用凸显警
本文从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入手,阐述了交际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外汉语口语课是一门专项技能训练课,与传统的语言教学课不同,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运用多版本对校的方法对《内经拾遗方论》的流传与成书进行考证,以厘清《内经拾遗方论》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的关系。结果表明该书应为明·刘浴德和明·朱练撰述《增
近些年来,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怎么样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比如:怎样更好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更好提高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
为了实现高压输电铁塔架构健康状态的监测,文章提出了基于Canny算子的高压输电塔图像边缘检测方法。并使用了两种常用的边缘检测方法与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仿真实验结
美国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是美国社会进步的产物。近代以来,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它给美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20世纪30年
我们的生活以幸福为最终目的,而教育就是为达到人生幸福作的铺垫。教育教学本应是一个追求真、善、美和感受真、善、美的过程,是认识幸福、理解幸福、体验幸福的过程,但目前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