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进入课程研究领域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当人们认识到国家课程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时,尝试着从其外部寻求一种课程开发方式来弥补不足。2001年9月,我国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出台,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合法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深入到全国的中小学。在新课程改革初期,宁夏的灵武市是率先进入课改的试验区,并掀起了宁夏校本课程开发的浪潮,校本课程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但是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校本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尤其是没有形成系列化的开发体系。宁夏回族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充分利用本地区蕴藏的回族文化资源,开发出体系化的校本课程。论文介绍了新课程改革中,国内外校本课程发展的现状和宁夏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丰富国家课程的内容,起到保护和传承回族文化的作用。接着对宁夏回族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在确立总目标之后,又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目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坚持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育人性原则、融合性原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黄河流域,是回族聚居的地方,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宁夏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最能体现回族乡土文化的特色,也便于学生实地调查研究。为了探索宁夏回族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有效途径,本课题对银川六中实验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的个案进行了研究。银川六中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和“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的融合”这一课题研究的小背景下,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倡导课程改革,开发校本课程。想通过此项活动提升教师的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银川六中实验班的校本课程从教材选编、课程实施纲要、课程评价三方面构建了校本课程的框架体系。教材的选编遵循地域性和个性化原则、选择性和灵活性原则、简约性和通俗性原则。在坚持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选取宁夏回族乡土文化中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四大块内容,在师生进行大量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共同开发编写成校本资源包。校本资源包体现实用性、兴趣性、活动性。课程实施纲要包括一般项目和具体方案。课程评价着眼于课程方案的评价、课程实施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论文最后指出了宁夏回族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优势和不足,展望课程发展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