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条件下生物炭对土壤水土环境及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jiushixin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冻融循环是寒区农田作物生境调控的重要途径和必经过程,冻融循环中伴随着土壤能量传递转化、水分相变迁移以及溶质分解扩散等复杂性过程。随着黑土资源开发强度的加大及保护耕作措施的缺失,致使土壤侵蚀流失现象加剧、土壤养分供给失衡,对黑土区粮食产能安全及绿色可持续发展产生威胁。此种背景下,如何通过干预调控,有效发挥冻融过程在漫长的冬季中对作物生境的修整作用,缓解春季涝渍灾害及黑土养分流失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寒区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及黑土生境保护模式构建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往研究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水土环境的影响常通过室内常温试验模拟或在作物生长季进行,而忽略了土壤的季节性冻融过程,特别是冻融循环作用下土壤结构改善、生物可利用养分释放量、降低养分流失的优化条件等方面。本研究以“土壤冻融环境协同效应-土壤水土环境调节机理-土壤养分循环改良修复”为研究主线,在明晰冻融土壤水热扩散机理以及水盐传动机制的基础之上,阐述变化环境对冻融土壤的互馈关系、冻融土壤水环境转化模式以及冻融土壤养分生成等区域水土资源的转化与再分配过程。本研究以松嫩平原农田土壤为研究载体,将生物炭与土壤视为炭-土复合体,设置了三种生物炭施加量(0%、1%和2%),以农田土壤冻融过程为边界条件,将室内冻融模拟试验与野外大田原位试验相对照,通过分析土壤环境因子、土壤有效碳氮、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温室气体的变化特征,探究生物炭对季节性冻土区农田土壤碳氮循环耦合过程及其响应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生物炭在冻融条件下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驱动因子和潜在作用机制分析。生物炭处理使得冻融过程中的土壤CO2排放量增加、CH4排放量降低、N2O排放量降低。生物炭中除了大部分稳定的碳组分之外,活性有机碳也以小部分比例存在,进而引起短期的正激发效应。生物炭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施加到土壤中对土壤通气持水程度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善,进而显著减少CH4排放。生物炭可以有效固持养分,降低反应底物和营养基质的生物有效性等,底物中有效氮素含量的下降会限制N2O排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可知:ST是决定土壤CO2排放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SM是决定土壤CH4排放通量和N2O排放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此外,土壤有效碳氮和土壤微生物量分别作为土壤生物化学转化的反应底物和主体对土壤碳氮循环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清晰的阐述了冻融土壤水热特征对养分循环转化的关联效果,提出了土壤碳、氮元素矿化过程动力学原理定量表征方法。(2)生物炭在冻融条件下理化性质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土环境变化特征的影响分析。生物炭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将其作为修复材料加入土壤后,随着化学及风化作用,其表面形态、微观结构、元素含量等会发生改变。生物炭能够有效调控冻融土壤水热迁移传递及水养互作驱动效应,进而改变土壤微生物呼吸、反应底物和基质的有效性,从而调控土壤温室气体产生和排放效果。生物炭作为稳定化外源介质材料,具有吸附能力强、比表面积大等特点,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影响土壤水分、温度和养分等能量和物质的迁移和转化。生物炭的添加促进了耕层土壤对外界热量的吸收,打破了土壤原有的水热平衡关系和消融历程,进而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孔隙特征等物理结构特征。基于碳基材料的性能优势及土壤水热环境调控作用效果在寒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为实现寒区农田水土资源健康利用及黑土低碳生产模式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3)生物炭在冻融条件下对农田土壤碳素循环转化过程及响应机理的影响分析。冻融过程中不同形态的土壤碳素随着时间尺度的变化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趋势与演变规律。其中,DOC、TOC等有效碳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MBC等活性碳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q CO2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有效碳素含量和土壤CO2排放通量随着生物炭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CH4排放通量随着生物炭含量的增加而减少。构建不同处理条件下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相关的响应传递函数表明,土壤CO2排放通量对于土壤温度和土壤p H的变化更为敏感,土壤CH4排放通量对于土壤液态含水率的变化更为敏感。生物炭处理增强了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水土环境、土壤微生物量之间的响应关系,同时减弱了其与土壤有效碳素之间的响应关系。生物炭处理减弱了土壤CH4排放通量与土壤水土环境之间的响应关系,同时增强了其与土壤有效碳素、土壤微生物量之间的响应关系。(4)生物炭在冻融条件下对农田土壤氮素循环转化过程及响应机理的影响分析。冻融过程中不同形态的土壤氮素随着时间尺度的变化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趋势与演变规律。其中,MN、TN等有效氮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MBN等活性氮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MBC/MBN呈现M型变化趋势。土壤有效氮素含量随着生物炭含量的增加而增加,MBC/MBN和土壤N2O排放通量随着生物炭含量的增加而减少。构建不同处理条件下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相关的响应传递函数表明,土壤N2O排放通量对于土壤液态含水率和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更为敏感。生物炭处理增加了下垫面土壤水热相变与养分循环转化的复杂性,通过其本身特殊的理化性质改变了土壤环境因子和土壤微生物量等影响因素,进而间接的影响了土壤氮素循环过程。生物炭处理减弱了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水土环境、土壤微生物量之间的响应关系,同时增强了与土壤有效氮素之间的响应关系。(5)生物炭在冻融条件下对农田土壤碳氮耦合转化过程及响应机理的影响分析。通过构建不同形式的土壤有效碳氮含量和不同种类的土壤碳氮气体通量之间的响应传递函数,进而阐述不同形式的土壤有效碳氮和不同种类的土壤碳氮气体通量之间的耦合关系。同时,提出了外源介质作用下的土壤有效碳氮和土壤碳氮气体之间信息响应模式的有效诊断方法。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CH4排放通量之间、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CO2排放通量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表现出一种随机关系,机理上不存在任何类型的耦合关系。土壤CH4排放通量与N2O排放通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R~2较小,表现出弱消长型的耦合关系。土壤碳素贮存与氮素积累有直接关系,土壤碳氮循环转化过程能够相互影响。生物炭使得土壤水分和养分在土壤中保留更长的时间供植物吸收利用,有利于充分发挥水养碳氮耦合效应,进一步实现增产增效,研究结果可为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健康有机调控提供理论参考。综上所述,生物炭作为一种稳定化的外源介质材料,增加了下垫面土壤水热碳氮的复杂性,冻融过程中生物炭增强了土壤对水分的固持能力,增强了炭-土复合体的吸热能力进而影响土壤热量传递,进而改变土壤水热环境因子、土壤通气持水程度和氧化还原条件。生物炭能够有效调控土壤碳氮元素循环,进而改变土壤微生物呼吸、反应的底物和基质的有效性,从而调控土壤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季节性冻土区农田水土环境保护、土壤水热资源高效利用、农田土壤养分调控及土壤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我国作为大豆的原产国,已有五千多年的种植历史。现阶段,中国大豆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21年中国进口大豆9652万吨,国内大豆自给率不足17%。自从转基因大豆问世以来,已经获得空前的成功,它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大豆生产模式和贸易结构。我们国家也从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转变为最大进口国。在这样严峻的局面下,我国转基因大豆的发展刻不容缓。虽然转基因大豆的种植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但其推广栽
学位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市,2020年粮食产量1108.1万吨,约占黑龙江省总量的14%。热量和降水与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关系密切,是作物生产的重要气象因素,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布局。热量和降水变化影响作物光合效率、干物质合成、转运和储存,引起作物生育进程的改变;极端天气还会引发作物生理损害、机械损伤等造成作物减产。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使热量和降水资源分布复杂多变,对农业
学位
大豆有7S与11S两大贮藏蛋白家族,两类球蛋白约占大豆种子蛋白总量的70%,是大豆蛋白制品营养价值及功能特性的主要决定组分和影响因子。大豆种子中7S与11S球蛋白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适当调节11S/7S的比值,可以改善大豆蛋白的营养品质和加工特性。研究表明,7S球蛋白亚基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具有显著减少人体内脏脂肪含量,降低血脂等功能;而大豆脂肪氧化酶的存在则是豆腥味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1
学位
大豆(Glycine max)起源于中国,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之一。干旱、低温、高温、盐碱这些逆境胁迫因子影响和限制大豆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已成为全世界大豆生产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现阶段国内外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农作物抗逆性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本研究转基因大豆材料中目的基因来源于供体生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中克
学位
中国在世界秸秆产量上位居前列,它的平均利用率是32%,在生产过程中有35%的农作物秸秆被焚烧处置,这样不但导致空气污染、资源浪费,还影响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氮肥施用和灌溉措施一直被认为是农业生产中提高土壤养分和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为了贯彻绿色农业发展理念,树立节约和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本文通过室外小区试验与室内培养的方式,开展了对秸秆还田与水氮调控的研究试验。在全量秸秆还田(9000kg·h
学位
大豆灰斑病最早发于日本,之后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其发病后会对大豆的产量以及品质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绝收。黑龙江省作为大豆的主要产区,由于气候的原因,大豆灰斑病在黑龙江省极易发生,目前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是选育具有抗性的大豆品种。本研究前期对黑龙江省的大豆品种进行筛选,选择对灰斑病抗性表现稳定的大豆品种共277份,组成关联分析的作图群体作为研究材料。对与灰斑病相关的5个表型性状进行鉴定,对其鉴定
学位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1(PON1)、细胞色素P4501A1酶(CYP1A1)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与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相关性。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42例为研究组,同期我院产科住院的足月胎膜早破孕产妇46例为对照组。另外,选取我院产科住院的足月无胎膜早破孕产妇50例为正常对照组。比较
学位
抗生素污染已经成为土壤主要污染源之一。玉米是世界总产第一的作物,具有食用、饲用与工业价值。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畜牧业与制药业发达的城市,企业污水排放对哈尔滨城市河流及农业土壤造成的抗生素污染不容忽视。为了探究土壤中典型抗生素对玉米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以龙垦10号为材料,选择生产上普遍使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土霉素(oxytetracycline,OTC)以及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ciprofloxac
学位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豆消费量日益增加,2020年我国大豆消费总量达到11991万t,其中进口量为10031万t,大豆自给率严重不足,提高大豆产量、保证有效供给是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种植密度是提升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但密植会增加大豆倒伏的风险。大豆茎秆形态和生理特征是决定倒伏的关键因素,在大豆植株生长过程中,节间细胞生长及激素含量
学位
盐碱土养分贫瘠,尤其磷在土壤中易被固定,导致有效性降低。因此,提高盐碱土磷利用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苏打盐碱土为研究对象,进行水稻盆栽试验,选择生物炭木醋液为改良剂,试验包括未加生物炭木醋液(CK)、生物炭0.6 t/hm~2(BC)、木醋液0.6 t/hm~2(WV1)、木醋液1.2 t/hm~2(WV2)、木醋液1.8 t/hm~2(WV3)、生物炭0.6t/hm~2与木醋液0.
学位